阅读历史
换源:

第442章

  与现代化人居相融合的民居时,她一时还没有具体的印象,但她随着人群走进丹井巷中段那栋——张恪最初改造两栋私宅之一,之后一直用来盛待贵宾的那栋宅子里,陈静动心了……

  所谓窥一斑而将见全豹,虽然这几栋宅子的改造都是在世纪锦湖组建之前就已经完成,但是邵至刚“昧着良心”都揽为世纪锦湖的功劳,大家都几乎能想象出改造之后的丹井巷的规模,李远湖也毫不犹豫的表态说:“很期待丹井巷整个改造之后的面貌,若能有幸,改造完成之后,我还会到海州来走一趟……”他还是不忘抬一下苏逸群,“苏市长,这个工作,你要好好的抓起来,丹井巷改造成功,不仅这片区域的古建筑群保护都可以借鉴,省内许多地方都可以借鉴……”

  苏逸群脸色有些沮丧,他这次再也不能以“慎重考虑”为借口拖延不批复丹井巷的改造项目了;谢剑南心里也不是滋味,他能明白张恪是要以丹井巷来征服李远湖,最大限度的化解李远湖对锦湖的敌意,最终的目的还是让李远湖放手任锦湖以自己的意志去发展去经营,而不是屈从于、依赖于长官意志去为政府的政绩、经济数据装点亮色。

  □□□□□□□□□□□□□□□□□□□□□□□□□□□□□□

  接下来参观海州还未建成、人迹廖廖、紧挨着丹井巷的新商业区就乏善可阵,虽然大家可能都知道新商业区要成功经营起来对海州市的经济发展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但是好像大家的激情与惊喜都在丹井巷的几栋精致到极点的宅院里都消耗净了,即使到日后的锦湖总部大厦东侧气派恢弘的五里溪广场前,也只是驻足片刻,就直接回八锦珍私房菜馆用餐。

  用餐时,李远湖、陆文夫还有省经贸委主任成文克都是要坐主桌的——话说回来,这个省经贸委主任成文克因为香雪海最初与三星合资方案被张恪与陶行健联合捅破一事,是存有宿怨的——海州这边由唐学谦、周富明、苏逸群、张恪、张知非陪同;张知非当初是因为张恪堂叔的身份才有资格坐到这一桌的。

  主桌设在半敞开式的包厢里,凭着有精致木雕的窗台,可以一览无遗的看着天井改建成的用餐大厅;省里或海州的绝大部分陪同人员、企事业单位代表都坐在大厅里用餐。陈奇为此精心准备了一天,用过餐后,李远湖也乐于与陈奇合影留念,作为他在丹井巷八锦珍餐馆留下的痕迹。

  李远湖自己也猜测到张恪的意图是什么,从宏远小区参观完后离开,车队先去了新桥镇的造纸工业园区,参观新光纸业集团的造纸工厂以及扩建的二期工程,扩建完成之后,新光纸业在新桥镇造纸工业园区的投资总额将达到十个亿,建成将是东海省内最大的造纸工厂;二期工程所需要的资金都是从日本获得八千万美元的日元贷款。

  既然已经是东海省内最大的造纸工厂,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做成华东地区国内最大的造纸企业?参观完新桥工业园区的新光纸业造纸工厂,李远湖又想起不愉快的事情,他隐忍着没有提这件事,而是问及新光纸业从日本获得八千万美元的日元贷款“是否受到外经贸部闲。几乎很难想象国内的造纸企业会为环境支付如此高昂的成本。

  车队从新桥镇的造纸工业园出来,李远湖已经完全能明白张恪的意图了,锦湖并没有近期上制浆项目的计划——这算是摊牌了。

  □□□□□□□□□□□□□□□□□□□□□□□□□□□□□□

  在从新桥镇前往象山南麓海裕国际学校时,李远湖特意将苏逸群叫到他地车上,除了他与苏逸群之外,还有他的秘书高真与省政府秘书长陆文夫。

  “新光那个副总滔下那杯水喝时,许多报社记者都抢着拍下这一瞬间,”李远湖感慨道,“国外媒体一直批评国内企业为求发展牺牲环境。在国内几乎找不到一条干净的河流,要是照片洗出来,拿出去回敬那些饶舌的国外媒体倒是好的……”

  虽然对新光纸业的做法有所不屑,但是车里的人在政治上都成熟的,也就谁都无法开口提出批评地意见。

  “国务院从九三年搞环境保护世纪行。下决心整顿造纸企业。”苏逸群察颜观色,说道。“不过矫枉过正也不好……”

  陆文夫问道:“是不是跟这些记者打声招呼,不要刻意宣扬新光纸业?”

  对陆文夫来说,不存在站队的问题,他处于这样的位子上,没有选择的余地。

  “算了,这毕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事情,这种事都要打招呼,让那些报社的记者会如何看省里?”李远湖挥了挥手,眼睛望向车窗外远处笼着一层淡淡雾霭的象山,他决心不去管这样的事情。

  一旦让媒体大肆宣扬新光纸业在环保上的投入,相当于默认锦湖无限制拖延制浆项目的事实。

  苏逸群揣测领导的意图还是有一手的,他看到李远湖神色间有些心气郁积,心里微微一笑:张恪他们利用种种手段与方式,甚至不惜迫使一省之长李远湖让步,也要让锦湖发展贯彻他们自己的意志,看上去是他们赢了,但是李远湖心里的芥蒂未必能就此消去。

  车队是顺着穿越植物园的树荫甬道驶入海裕国际私立学校,谢晚晴与她的助手张庭以及国海国际学校招聘的管理人员都在校门口恭迎李远湖一行人的到来。

  这一年多来,谢晚晴逐渐淡化她曾作为锦湖主导者的角色,而将大部力的精力都投入到这座高教育水准的私立学校上来;准确的说,是在新光纸业上林业项目前夕,海裕就彻底撤出锦湖了。

  李远湖走下车,平静的看着这个可能是省内最富裕、与兄弟叔伯闹翻不再往来的女人,的确很漂亮,举手投足间有着雍容优雅的气度,应该是她的纵容,才让张恪有机会成就一个璀璨夺目的锦湖。

  这几年,国内涌现的贵族学校不少,也有不少将分校开到东海省境内,但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像谢晚晴不计成本往海裕国际私立学校投入的,绝无仅有。目前能看到的还仅仅是硬件的投入,海裕国际学校将采取与国内教育体制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这一点还无法看出来。

  海裕国际私立学校成立之后,也不是向社会公开招生,前期也仅仅是考虑招收锦湖体系内员工的子女,当然,生产一线的普通员工现在还很难承受些海裕国际私立学校的高昂教育费用,但是锦湖想从全球各地招募顶尖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就不得不为他们的家庭考虑周全。绝大多数的华人父母是愿意为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工作选择上做出让步的,偏偏高知分子的家庭都为国内的教育现状堪忧,轻松、能充分发掘孩子天性与才能的教育,才是他们所追求的。

  听谢晚晴介绍过海裕国际私立学校的办学前景,李远湖心思一动,侧头跟懒散少年似的坐在一旁、很少说话、眼神四处乱转的张恪说道:“锦湖为旗下的员工考虑很长久啊……”

  “哦,”张恪哂然一笑,说道,“哪里是我想的?锦湖这个团队都善于为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不过也没有什么不好,种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手趴在桌上,问李远湖右手的唐学谦,“这话是这么说的吧?”又跟李远湖说道,“要想招聘顶尖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必须有让他们向往的生活环境才行,换作非洲,给他们再高的年薪,都没地方花去,谁高兴去?有些条件,市里一时不具备,锦湖就要为旗下的员工优先考虑,除了学校之外,锦湖还要考虑投资建设一个大型的社区,让那些外乡籍的员工在海州安家乐业……考虑到锦湖日后的发展,这个社区总要容纳几万人才够……”

  锦湖旗下含新光纸业与爱达集团在海州拥有员工才五多千人,张恪的话说得随便,却也透露出锦湖以海州为重心发展的长期规划来。

  之前,爱达集团在北京大造声势,又是购楼、又是与北京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的合作,让李远湖产生锦湖有将总部迁往北京意向的猜测,李远湖也怕张恪少年心性发作不按规则出牌,这才是他这次海州之行的目的。

  到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