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部分阅读

作品:柯云路作品精选|作者:遗矢嘚氺晶|分类:综合类型|更新:2025-05-20 23:10:56|下载:柯云路作品精选TXT下载
  婚姻的“真相”

  ……致感情“触礁”的新婚夫妇

  不久前我收到一个年轻人的信,诉说他正在遭遇的情感困扰。年轻人一年前回国与相恋多年的女友结了婚。但因为签证困难,妻子只能暂时留在国内,他独自一人回到美国继续学业。

  如同我们看到的许多故事一样,留守的小妻子因为寂寞而发生了婚外性行为。

  在长久的内心冲突之后,妻子选择了坦白。他们是在一次网上的彻夜长谈中将这件事谈出的,坦白的过程相当痛苦。得知真相的丈夫一时如五雷轰顶,失了方寸。他不知该怎样做,如果他不爱妻子,事情也好办,当下了断。如果他能包容妻子的过失,事情也好办,妻子已经忏悔了,以后好好过下去就是。然而,年轻人既深爱着妻子,不想失去家庭,又无法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之后,他也如捞取救命稻草一样,试图用许多现代理论和说法缓解受到的冲击,但堵在心里的石头就是拿不掉。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信求助,希望找到解脱的方法。

  怎样回信曾使我颇费踌躇,人生的道理他不仅明白, 而且信中就说了很多。况且这样的伤害也不是几句话可以安慰的。

  说实话,整个事情我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妻子的诚实,妻子的做法在当今的“时尚”中并不多见。在预知后果可能会相当严重的情况下,她仍选择将真相告诉对方,她说:“欺骗对你是不公平的”,“我宁肯因此失去你的爱,失去婚姻,都不后悔”。这倒让我有了尊重。通常我了解的故事是,出轨的一方会尽可能隐瞒婚外情,当夫妻相聚时,让曾经发生的一切被时间湮灭。

  年轻人告诉我,之前也有人给妻子出过这个主意,但她反复思量,还是不愿意这样做。这里,我不愿说她是单纯的,而更想说她是勇敢的。她自省之所以出轨,只是因为第三方的关心,而自己当时又太软弱。然而,她很快清醒了,知道那不是爱情,只是一种对温情的渴望。事情之后,她反而更珍惜彼此的爱情,而与对方彻底了断了。

  妻子在说出真相的同时还表示,哪怕由此一生被丈夫谴责,永远背负着良心的十字架,她也心甘情愿,因为她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我觉得一个女孩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她肯定为此挣扎过。

  关于爱情和婚姻,社会上讨论很多,可是说是人类永久的话题。毫无疑问,爱,是婚姻的必备条件,无爱的婚姻是不幸的。但仅有爱又是远远不够的。我想,两个人携手走过一生,除了爱,还要理解包容,要有责任和义务。

  当他决定和她结婚的时候,不仅是爱他(她)的长处,爱他(她)的美丽,还需要理解他(她)的弱点,包容他(她)的短处,不仅分享他(她)未来可能取得的成功,而且准备承担他(她)的过失带来的曲折甚至苦难。通常夫妻间对于对方的过失,如果是针对第三方的,还比较容易接受,但如果是针对自己的,往往会变得偏狭。

  我以为,当人们相爱的时候,任何甜言蜜语、海誓山盟都非刻意的欺骗,那时的主观就是生死相依。但激情之所以被称作激情,即使是非常伟大的激情,相对于漫漫人生而言,也只能存在“短暂”的瞬间,相濡以沫的温情才是大多数家庭的真相。

  我把上述看法都告诉了这位年轻人。

  我告诉这位年轻人,这件事对你而言,只在于你是否还珍重这份感情,是否愿意信任妻子对你的爱。当然,即使接受了这件事,也并非不会痛苦。但多大的痛苦假以时日都会缓解,时间是最好的安慰剂。

  同时,我还告诉这位年轻人,如果你真的很爱妻子,并且愿意继续保持这个婚姻,那么,尽可能从未来的生活中排除掉这件事,尽量少想,也少与妻子谈起。因为每一次交谈都会重新撕裂伤口,都对彼此造成伤害。

  祝愿这对年轻人能够在挫折中更珍重爱情,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柯云路信箱:keyunlu@

  初恋向右,婚姻向右

  ……致“痛不欲生”的失恋女孩

  一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女孩,偶然在收音机里听到了正在广播的《心灵太极》,很受震动,于是上网查到了我的博客,“怀着非常期待的心情”写信求助。

  女孩讲了自己刚刚经历的一次失恋。几个月前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男孩,开始并不怎样上心,但渐渐习惯了男孩的追求,有了恋人们通常会有的相互关心与交往。即使男孩出差,每天会通电话,“感觉很甜蜜”。

  这样过了几个月,一次男孩又去外地,回来后态度开始变冷淡了。几次冲突之后,女孩冲动之下主动提出了分手,男孩接受了,但同时,希望女孩“能用宽阔的胸怀消隐那曾经的爱情”。

  在开始的一周里,女孩每天都哭,因为已经习惯了每天接电话有人关心的生活,很难从那种状态中跳出来。她说,自己被“心里的苦闷压得喘不过气来”,不知道是否还有信心开始新的感情。

  从信中看,这应当是女孩的初恋。我们在文学中看过许多美好的初恋,两个年轻人抛弃世俗的一切勇敢相爱。然而,以我的人生经验,实际生活中初恋导致的婚姻极少。这是因为年轻时节,初恋的少男少女往往被激情吞没,而无暇顾及其他。婚姻则不同,两个人要共同走过一生,必然要理性地面对各种非常实际的考虑。比如双方的性格,文化背景,以致婚后的家庭生活等等。

  所以,有这样一句格言,婚姻中仅仅有爱是不够的。

  我告诉这位女孩,她还年轻,如果这次算得上挫折的话(其实我认为根本算不上什么挫折),希望她能从中得到教益,成熟起来,把这次经历当做自己的精神财富。今后,她一定会有新的交往,还会有新的男友,那时,她会更懂得与异性相处,彼此会更懂得珍惜,也更知道尊重对方。

  从女孩的信中看,男友很善良,并没有伤害她,只是觉得两人在一起不合适。我告诉她这很正常,用不着感叹世态的炎凉。作为恋爱的一方,双方都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男孩也在成长。女孩说,男友去外地出差时见了一些朋友,回来后感情就变化了。我告诉她,事情若果真如此,几个朋友在耳边说点什么,就会使他下决心与你分手,至少说明,你们的感情相当脆弱。

  在生活中,有些恋人相处时间越长越觉得彼此相合,感情越深;有的则不然,随着了解的深入,会感觉到对方与自己在性格、趣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距离。导致不合的并非一定是对方的缺点,很可能只是各自特点造成的差异。如性格内向的人,有时恰恰喜欢与火辣积极的异性相伴,觉得是一种互补。但有的人喜欢安静,对方太热闹主动会感觉不舒服。所以,对异性的选择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和道理可循,完全看彼此更看重什么,更喜欢怎样。有时相一致促成了结合,有时因不一致而产生的互补又让双###得美满。

  我希望女孩这样想,幸亏两个人还没有真正走到一起。如果因为年轻,因为考虑不周全而匆匆结了婚,婚后才发现彼此并不相合,那时才会是真正的痛苦。

  感情是最勉强不得的,不合适就分开,千万不要彼此纠缠。纠缠只会既伤害了对方也伤害自己。所以,真正自尊的作法是,如果可能,把对对方的爱逐渐转化为温馨的朋友关系,尊重彼此曾经有过的真诚友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还有这样一个朋友能提供帮助。

  人们常把青年男女的感情磕碰形容为“杯水风波”,是说年轻的当事人往往会放大了一时感情受到的打击,放大了自己的挫折感。也许再过一些年,当他(她)拥有了真正幸福的婚姻与家庭时,回想起这一刻“痛不欲生的感觉”,会觉得那时“很天真”。

  祝福这位女孩未来收获真正美好的爱情。

  03:爱你不是结婚的唯一理由

  ……婚姻路口的选择

  节前收到一个女孩来信,希望给她一些帮助。

  她说自己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现任的男友已买好婚戒,打算过两天就正式求婚;恰在此时,分手近一年前男友又找上门来,希望重新走到一起。

  女孩是因种种外部原因与前男友分手的,两人之间显然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从信中看,现在的男友对她也很好,两个男友各有优长。比如一个人性格更好,懂得关心人,有上进心,但家庭背景稍差,且目前工作待遇不高;但另一人工作条件好,学历高,且父母很有钱。她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不知该怎样选择,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标准判断。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一起相伴的人哪个更适合我。是个性,是感情,还是金钱?但这又是一个必须在几天当中决定的事情。

  说实在话,女孩相处一年甚至几年之久尚无法做出的判断,我不可能仅凭短短的一封信就帮她拿出好主意。我只是告诉她,对于一个可能决定自己一生命运的事情,仅给自己几天的时间考虑并且下决心,是否太仓促了?且不说婚姻这种“终身大事”,即使一件小事的抉择,也要从从容容应对才好。对于目前的选择,如果一时下不了决心,不妨找个理由拖延一下,水到渠成才是好事。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时面临着选择,有大事有小事,小到买衣服买菜,大到求职婚嫁。是这样做还是那样做,孰轻孰重,孰利孰弊,都需要权衡。小事上选择错了,大不了吸取教训,大事上选择错了,就可能殃及终生。

  几年前,一位痴迷书法的朋友问我,他已经不耐烦坐班,可不可以现在就辞去公职,全身心习练书法,向大书法家的目标努力?

  我说,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要自己回答。当他这样问的时候,表明他还在犹豫,还下不了决心,内心还在矛盾。他告诉我,只要咬咬牙,还是下得了决心的。我说,你必须看到自己还有许多牵挂。你已经结婚了,有了孩子,还需要赡养父母,如果辞去公职,你和你的家庭靠什么生活?而且,书法家也不是想当就当的,除了个人的努力,还要有天份和机遇。当所有这些实际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怎么下得了决心呢?这时你来问我,我又怎么能帮助你下决心呢?

  所以,凡是咬咬牙才能下的决心都不是好决心,都不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强扭的瓜不甜,瓜长在蔓上,必须用刀才能砍下来的瓜不是好瓜。

  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道理,但真正做到并不很容易。

  说得透彻一点,对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取自然态。

  讲个笑话,就好像一件旧衣服,你已经不大愿意穿了,但扔掉又有点可惜。那么,你就再穿两天。这天早晨一穿,“嘶”的一声,衣服扯了个口子,你痛痛快快就把它扔了。你会很高兴地拿出一件新衣服来。这个选择就好。这乃为自然。

  相反,怀着非常矛盾的心理去做一件事,勉强自己下决心,这个决心一般不会好。就像这个写信的女孩,即使逼迫自己在仓促中做出了决定,但婚后很难美满。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耐心地等一等,等出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激情过后的长相厮守

  ——不惑之年,如何走出婚姻围城?

  自从博客开通以后,我的信件一下增加了很多许多涉及婚姻家庭。

  婚姻与家庭问题我一直关注,之前写过《东方的故事》,里面大量篇幅讨论男女关系及相互间的情爱。后来的小说也多有爱情因素。但我并不是这方面的咨询专家,因此有时会将其中一些信件放上博客,与朋友们一起讨论。当然,这类信件我会做某种处理,不涉及隐私,也不被家人觉察。

  以下是最近收到的一封信,信中这样说:

  也许是内心的困惑太多,也许生活总需要突破。

  我经常问自己,到底什么是爱情?爱情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爱情是可以描绘的吗,还是只是在意念之间?爱情是可以使人生绚丽多彩,但这绚丽的光彩能维持多久?

  人为什么要走入婚姻?是为了两人的长久守候,还是结束孤独的个体生活,还是只为了走入婚姻,还是为了拥有一个孩子?婚姻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爱情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单恋是否是爱情?是否两情相悦才是爱情?

  爱情爱的到底是什么?在变化不定的人生中,相爱的双方在变化着,成长着,也许岁月的洗礼让双方更加回归自我,或变化为另一个自己都未想到的状况,当爱着的双方不再有当初的感觉时,两人是否还要守候,为了当初的誓言?如果双方已经走入婚姻,这时如何去办?

  你相信一个没有爱情,但是有友情和亲情的婚姻的存在吗?我想我的婚姻就是这样,也许我自己都不知道这种感情是否算爱情。我们的一些做事风格、做事方法及一些爱好都有不同,但是我们都能善良地对待他人,坦诚地对待彼此。可是在精神层面的要求却有差异,令我痛苦和遗憾。这种状况在我准备走入婚姻时就已经存在,原以为时间会改变这一切,但是,在对待事物的理解差异上,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孤单。

  我不知道是否应维持这种婚姻,没有爱情的婚姻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我希望孩子不再犯我的错误。因为我的婚姻就是我父母婚姻的重演,我一直以为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所以,我也一直遵守着他们的行事准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痛苦没有减少。如何抉择,真是一道难解的题。

  看了这封信,一开始我觉得不必回信,写信的朋友显然有相当的文化教养,非常理性,也许她只是想说说话而已。

  人有时就怕想说话都找不到人听,那才是真正的孤单。

  其实,每个人面对困境时,往往感觉都是孤单的。但如果知道自己面对的东西是许多人曾经或正在面对的,可能就会觉得不那么孤单了。相信这位朋友信中所述在许多家庭都存在,甚至在一些外人看来非常美满的家庭中存在。

  她提到选择。是的,人生就要进行不断的选择,而任何选择都不可能只有利而无弊,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从来没有。正确的选择只是利大于弊而已。而对利弊的衡量和判断,每个人是不同的。许多官场的人视官阶如命,只要仕途顺畅,什么都可以干出来。而一些在商场征战的人理所当然地以挣钱多为目的,只要生意做大了,哪怕良心上有所亏欠也在所不惜。

  在婚姻的选择中,也同样有各种因素的介入。有些人重外貌,有些人重人品,还有的人重视家庭背景、文化教养、工资收入等等,自然,好的婚姻不可缺少爱情。但我们也知道不少原本没有爱情甚至根本没有任何了解的男女相携走过几十年后,成就了幸福的婚姻。这在长期实行包办婚姻的中国社会并不鲜见。

  选择婚姻和维系婚姻时哪一种因素起了决定作用,除了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当然与当事双方的价值观有直接关系。重视子女的人可能会把子女成长的环境放在第一位,而重视自身生活质量的人可能觉得独立更重要。许多有文化的人,精神层面的交流与理解重于其他,如此等等。

  如果是自由选择的婚姻,我想,不论当时是否有其他种种考虑,爱情应当是存在的。但我理解,爱情并不完全等同于激情,再炽热的激情也只是一瞬,在燃烧的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光彩,然后熄灭,不可能永远那么眩目。接下来的却是真正的长相厮守,彼此搀扶着经历曲折,牵挂着对方的冷暖安危。

  我近来看到一篇报道,讲器官移植的。这篇文章说,夫妻间相互捐赠器官,往往比陌生人的捐赠效果要好得多。这是目前在医学上也无法解释的现象,因为夫妻在血缘上是毫不相干的两个人。

  朋友,你希望什么样的婚姻?如果你的婚姻出现了问题,你会坚守吗?

  txt小说上传分享

  婚姻不是赌博(1)

  一个女孩写信说,她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合资公司,拥有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和让同伴羡慕的收入。丈夫在一般人眼中也是成功人士,两人的婚姻也因此得到了很多祝福。但因为两人都不愿放弃自己的事业将就对方,所以婚后几年一直分居两地,差不多半年相聚一次,每次不超过半个月。她自认为双方感情稳定,况且现今电讯业发达,分开的日子每天都会电话聊天,生活平淡却不乏温馨。她是个要强的女孩,工作之余还在专业进修,这也是她不愿放弃现状的原因。

  但近来发生的一件事使她相当苦恼。

  不久前她回家度假,其间丈夫的一位女同事来访。虽然来人非常礼貌客气,而且待的时间不长,但凭着“女人的第六感”(原话如此)——如丈夫与女同事间瞬间传递的眼神,时有的欲说还止的默契——都让她疑虑顿生。无意间又发现一条短信,显然是那个女孩发的,使她的心一下乱了:“她老远的来看你,你应该好好陪她。我很坚强,不要为我担心……”

  “看得出那女孩爱他,而且是深爱他……虽然老公矢口否认他们之间有什么暧昧,只是单纯的同事关系。但我感觉得到,他对那女孩是有感情的,只是还没有发展到不能自拔的地步。我很迷茫,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他。我能确信他对我有感情更有责任,但我现在该如何选择?是放弃一切守候在他身边做一个全职太太,还是赌一把,相信他对我的感情,继续自己的事业?”

  这真是个难题。

  从古而今,夫妻分居两地的并不少见。古代交通落后,男人上京赶考或做官一走就是数年,彼此不通音信。而因为从军被迫分居的夫妻更多。很多夫妻离散多年仍然相爱;有的却彼此隔膜甚至分离。这其中并没有所谓的爱情规律,一切都要因人因事而论。

  我在《童话人格》中曾解析过的《海的女儿》是最极端的一例,为了得到王子的爱情,甘愿变为哑巴并失去六百年的寿命。中国还有“望夫石”的传说,为了等待出海的丈夫归来,美丽的妻子每天站在悬崖上翘首眺望,年复一年,化为海边的一块石头。这些忠贞不渝的故事之所以长久流传,当然因为美好,但至少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坚守都非常不易,它们寄托了人们对爱情与婚姻的某种理想。然而也有另外的故事,比如秦香莲的故事,郝思嘉的故事,背叛和移情在婚姻中并不鲜见。

  我告诉写信的女孩,既然丈夫否认他与那个女孩的婚外情,起码说明他并不想放弃现在的婚姻。那么对她而言,既不放弃事业又有甜美的家庭当然最好,但如果不能两全时该怎样取舍,是当事人依据自己面对的全部情状态才能做出的判断。

  人们需要婚姻,首先因为彼此相爱。但两个人能走到一起,却不仅仅因为爱情,还有爱情之外的许多理由。比如精神上的相互支撑和依靠,经济上的合作与互补,繁衍与养育后代的需要与责任,等等。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大多数夫妻都选择生活在一起。当然,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们对婚姻的态度也越来越开放,比如闪婚,比如试婚,比如周末夫妻,等等。

  不可否认的是,人是感情的动物,这才有“日久生情”一说,刚刚去世的张中行老先生就曾坦言“从一而终是社会的要求”。即使在封建礼教十分严格的中国古代,婚外情也并非罕见,更何况那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只要经济能力许可,男人三房四妾并不会遭到“生活作风败坏”的指责。

  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夫一妻已成为地球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夫妻对彼此的忠诚是婚姻必须承担的义务。但出轨往往是感情作祟,并非理性的规范。“二奶侦辑队”的出现,说明这类现象已非特例。

  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夫妻都兑现了自己对婚姻的承诺,忠贞地守护着家庭和子女。但婚姻是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固然有浪漫和激情,更多的却是柴米油盐的平庸和琐碎。许多感情出轨的人并不愿意放弃家庭,这种矛盾的现象更多见于长期分居的夫妻。

  现在这个女孩遇到了这个问题。她的丈夫爱她,他们有感情。但她不在身边的日子里,丈夫感觉寂寞,有了女伴。或许真像丈夫表白的那样,两人只是感情的交流,并没有发生别的什么。人们在这类事中似乎总更在意身体的忠诚,我却觉得心灵更重要。

  感情需要呵护,长久分离一般来说不利于感情的培养,这是一般人都懂得的道理。对这个女孩而言,放弃工作和学业守在丈夫身边做全职太太不失为一种选择,许多全职太太很幸福也很安全。但那是她们对自己夫妻关系家庭状况的一种理性判断:家庭会因此更温馨,丈夫有了大后方的保障会拿出更多精力在外闯荡,可能会更有成就,也会因妻子对家庭的“牺牲与贡献”而更珍视对方。然而,假如事情相反,留守的妻子因为没有相应的精神生活而日渐空虚,也会随生活圈子的相对狭小而变得偏执。天长日久,坐在一起除了孩子几乎没有共同的话题,妻子难免对丈夫在外面的活动有了种种猜忌。

  婚姻不是赌博(2)

  那时感情靠什么维系?如果丈夫又有了外遇该怎么办?

  因此,放弃工作守候丈夫是一种选择,但是一种没有退路的选择,也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选择。这个女孩说想赌一把,但“赌”在婚姻中是最不可取的态度,要的是理智的判断和分析。

  有没有可能既保住事业又得到婚姻?有没有办法与丈夫时时相守又不丧失婚姻的主动权?

  这个女孩应当相信丈夫的解释吗?放弃工作就一定能获得婚姻的幸福吗?

  幸福的婚姻应当怎样把握,我把这个问题留给朋友们。

  手机小说阅读 m.hrsxb 想看书来华人小说吧

  父亲婚外恋伤女儿多深?

  ——柯云路评点“恋恋现象”

  (原载《法律与生活》2006年3月)

  女儿讲述:父亲的婚外恋伤我多深

  恋恋作为家庭矛盾的受害者,从她的角度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原文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