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8部分阅读

作品:脱贫致富奔|作者:罗莉泡泡|分类:综合类型|更新:2025-05-21 00:01:49|下载:脱贫致富奔TXT下载
  “还是先把你姐的婚事置办好,买地的事慢慢再说。”如果顺利自己那时应该也能找到差事了,收来的束脩也可以用上了,这样想着夏仕齐也不觉得经济紧张了。

  夏晓晴带着父亲先去看了那半亩鱼池,后又带着父亲进了养殖场里。

  “来,先生,二娘子,你们先坐下喝杯水,休息一下。”刘大贵把夏家父女引到茅屋里的木桌旁坐下,又赶紧让妻子倒水。

  “爹,这间屋子是专门用来孵化小仔的,你看那边的炕就是用来代替母鸡的。”这间屋子是养殖场的孵化室,平日也当成刘家人的休息室,里面还摆放了桌椅,夏晓晴每次来养殖场对账,也大多是在这间屋子里。

  第八十五章 又是吃面

  其实说是对账,其实也不确切,因为刘家人不识字,也不会写什么账单,古代更没有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就算有刘家人也还是不会,夏晓晴为了对账的事还忧愁了好久,最后还是刘大嫂凭借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智慧,想出了解决的办法。

  刘大嫂找来了几个陶罐,并在上面分别画下鸡鸭鹅和禽蛋的简易画像,又让丈夫找了木头做成了两种大小不一的木片,大木片代表十位数,小木片代表个位数,每次养殖场送出去多少家禽、禽蛋,就在各自的陶罐里放上几片木片。既简单又方便,这么久以来从来都没有记错过。

  趁着夏家父女都在屋里休息,刘大贵把这几天的单据交给了二娘子,又把桌上靠在墙边的陶罐里的木片掏了出来,放在罐子前面。“二娘子,你对对看数量对吗?”

  刘大贵不识字也不知道收货单上写的到底对不对,每次只好把送出去的数量记好,免得出了亏空自己也不知道。

  夏晓晴看了单子,又数了数木片,都对得上号。“没错,单子上也是这个数量。”

  夏晓晴收好了单子,又问了一些养殖场的事,夏仕齐在一旁默默地听着,觉得眼前的女儿十分陌生,不像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反而像个阅历丰富的大人,处理起事来毫不含糊,进退有度又不骄不躁。

  夏晓晴看看天色,快要到午时了,又觉得父亲也休息得差不多了,便叫父亲出去参观养殖场,参观完了也好早些去父亲朋友家,最起码要把饭点赶上吧。

  夏晓晴计划是好的,但无奈父亲夏仕齐实在是太磨蹭,对养殖场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兴趣,看到的每一处都细细询问仔细观察,一不小心时间久到了正午,最后还是夏晓晴看见刘家二嫂来给哥嫂送饭,觉得实在太晚了,才赶紧拉着夏仕齐离开。

  大树下,张把式正啃着干粮,看到夏家父女走过来,赶紧喝了口水,把嘴里的干粮咽下,又抹了抹嘴,把干粮用布包了放回怀里。“二娘子,你们看完了,快赶紧上车吧。”

  “张把式,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夏仕齐看到张把式啃干粮,觉得十分抱歉,如果不是自己耽搁了时间,张把式也能吃上一顿热饭。

  “没事,没事。坐好了,走咧。”张把式把手里的鞭子轻轻一挥,那牛鞭开始慢慢地走动起来,铛……铛……清脆的铜铃声回荡在空旷的乡间小路上。

  从刘家村到东大镇不过十分钟的路程,没一会儿便到了镇口,夏晓晴看过了正午,觉得不好在这时候上门去,便建议父亲就在外面随便吃点东西,等到了下午再去他朋友家。

  夏仕齐也觉得这时间上门去有些不妥,便同意了女儿的提议,又想到张把式刚才的吃食,便叫上张把式和他们一起去吃饭,张把式自然是感激但并不推辞。

  夏仕齐很久没来过镇上了,不知道该吃些什么好。夏晓晴这么久以来也只在外面吃过一次面条,还吃得十分郁闷,也不知道附近有哪些味道好的店铺,便叫张把式帮忙介绍。

  张把式是在镇上走惯了的人,消息也极为灵通,哪家吃食好吃也最是知道,夏秀才好心也请自己一道吃饭,人也想给夏秀才节约些钱财,于是便提议到离镇口不远处的一个面馆去吃面。“那家面条味道不错,价格也不贵。”

  又是吃面,就没点其他的选择了啊,看爹点头同意,夏晓晴无比郁闷,自己到了古代就没正经在外面吃过大餐,这次本想趁机奢侈一回,没想到这点小小的心愿也破灭了。

  张把式把牛车拴在镇门口的石柱上,那里专门有人帮忙看车,一文钱便能把车停上半天。

  安顿好牛车后,张把式就带着夏家父女往镇子里面走,往东走了一条街便到了他说的面馆。

  范家面馆,夏晓晴远远就看见这个招牌,招牌下还站满了排队等着吃面的人。还好这家面馆还有个铺面,不用像上次一样坐在路边吃去。

  没想到这小小的面馆竟能有如此好的生意,夏晓晴数了数排队的人,有些吃惊。“张把式,这么多人什么时候才能等到位子啊。”

  “二娘子,这家面馆味道好,所以来吃面的人自然是多些,如果实在不相等,花上三文钱便可以去二楼的雅座,上面总是有位子的。”张把式解释道。

  夏晓晴可不想等这么久,也不喜欢一楼吵杂的环境,于是便说道:“爹,我们还是去二楼的雅座吧。”

  “好,我们上去吧。”夏仕齐也赞同女儿的提议,便让张把式领着他们上去二楼。

  夏晓晴跟着扶着父亲,跟在张把式身后,从左手边的楼梯上了二楼。

  夏晓晴走在楼梯上打量起这家面馆来,总的开说这间面馆并不大,一楼大厅最多只有四十个平方左右,摆放了一个不大的柜台,和五六张八仙桌,每张桌子上都坐满了人,桌子上海放着一些早已吃完的空碗,想来是生意太好,伙计还来不及收拾吧。

  “二娘子,快过来坐,这有位子。”张把式找好了位子,招呼着夏家父女过去。

  夏晓晴扶着父亲坐下,便等着伙计过来点菜,没想到左等右等也没等到有人过来询问。“张把式,怎么没人过来点菜啊?”

  “应该是太忙了,二娘子你想吃什么,我下去说去。”张把式在这家面馆吃过好几次,早就习惯了,他是个粗人倒也不觉得什么,于是便指着墙上写着的面名让他们选,等选好自己下去厨房说也是一样的。

  这会不会太夸张了啊?生意有这么好吗,好到连客人都不理会了,还是这店也和前世的快餐店一样,是自助式的。

  “伙计,伙计,你过来,我们要点餐。”夏晓晴好不容易看到一个伙计上来,赶紧出声喊道。

  夏晓晴喊得大声,旁边一桌的人都转过身看了,但那伙计还像是没听见一样,径直做着自己的事,对这边的叫唤声毫不理会。

  第八十六章 构想

  夏晓晴不死心,又大声地叫唤起来,夏仕齐怕旁人说女儿不懂规矩,连忙阻止她。“女儿家的,可不好这么张扬。”

  “二娘子,这家店生意好,伙计不够用,选好了自己下去说还快些。”张把式也跟着劝说道。

  看来是生意太好给惯的,一点也不懂得顾客是上帝的真理,夏晓晴瘪瘪嘴觉得很是无语,但还是听了父亲的话。

  面馆墙上挂着菜牌,多是以面条为主,但也有少量的炒菜。

  夏晓晴依着张把式的介绍,给自己和爹点了招牌肉丝面,又另外点了一荤一素两样炒菜。

  夏晓晴本来已经准备耐心等待了,但没想到上菜居然倒是挺快的,应该是平日生意太好,厨师已经训练有素了。

  热腾腾的汤面发出阵阵的白烟,夏晓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股食物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居然还真的不错。

  夹起面条尝了一口,又喝了一小口面汤,确实比自己上次在镇口路边摊吃的,味道要好得多。但是这样的味道对于夏晓晴来说,也只是属于二流水准。

  “夏先生,你觉得味道咋样?我没介绍错吧。”张把式吃得热火朝天,有些得意似的问道。

  夏仕齐吃惯了家里的吃食,而夏家的吃食大多是由夏晓晴打造的,味道丰富搭配均匀,他早就被养刁了嘴,自然不会觉得这样的面条有什么特别,但看张把式吃得这么热闹,还是附和他的话称赞起来。

  因为时间紧,三人很快便吃完了午饭,便喊来伙计结账。结账比点餐的时候方便多了,一叫唤伙计便窜了过来。

  让夏晓晴没想到的是这家的面条价格,居然跟路边摊的价格一样,也才六文钱一碗,炒菜也比外面的酒楼便宜多了,看来是采取了薄利多销的手段,怪不得生意如此之好。

  只不过这开面馆倒是个好生意,单以范家面馆来说,每日中午来吃面的客人,差不多有一百多人左右,一碗肉丝面六文钱,成本大概就在三文钱左右,而且古代又不要水电费,只需要再除去人工和房租,每碗大概能挣到两文钱左右。一百碗就是两百文钱,再加上每天早晚的收入,一个月下来怎么也有十两银子左右的收入。

  夏晓晴对开面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家里现在急需要开源,凭自己的手艺,加上现代的经营理念,想必生意不会太差。再加上自己家又有养殖场,到时候自产自销少了中间环节,就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开个面馆最大的投入就是房租和置办家当,古代房租应该不会太贵,一个月顶破天也就一两银子(当然这是夏晓晴自己根据物价水平猜测的),桌椅板凳买了木料请个木匠最多也就二三两银子,碗筷更是便宜。

  到时候专营各类面条和卤菜,也不用专门聘请厨师,只需要自己提前把汤头和卤汁准备好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就只需要请些有力气的妇女,专门擀面条、下面条就成,然后在再请些跑堂的小伙计点餐上菜就行。

  请些住在附近闲置在家的中年妇女专管厨房,每人最多也就两三文工钱,再请上三个跑堂的伙计,一个月的工钱也不过二两银子。这样算下来,开个面馆十几两银子也就足够了。

  反正自己还有十几两银子的私房钱,要开个面馆还是可以的。只是如果自己背着家里开,以后难免会有被发现的一天,为了钱财伤了家人的心还是有些不值当,看来得想个法子在家人面前把这个想法提出来。

  夏晓晴一路想着,没一会儿就到了父亲要拜访的人家。

  夏仕齐轻轻起扣着门环,铜制的门环敲击木门发出浑厚的响声。

  吱嘎一声,门被打开了一条缝,一个青色短衣的男童站在门内,向外张望,看到是熟人上门, 把门敞开高兴地对夏仕齐唤道:“夏叔,你来了,快请进来。”

  那男童又对着门内大声唤道:“爹、娘,夏叔来了。”

  夏晓晴站在父亲身后,跟着男童往院子里走,院子不大一眼便能看个遍,院子里散放着一些箱笼和一些打好的布包袱。

  这又是啥情况?怎么看着像要出远门啊,爹也来得太不凑巧了。

  “三郎,这是怎么一回事啊,你家要搬家?怎么没听你爹说啊。”夏仕齐望着屋前的箱笼行礼,不解地问道。

  吴三郎正想回答,就看到父亲从屋里出来,忙说:“爹,夏叔来了。”

  吴庆山看到许久未见的同窗,心情十分激动,赶紧迎了过来,“仕齐,怎么这么晚才来,我还以为你一早就会到,一直在家里等着你呢。”

  “太久没出过门了,就想在外面多看看,没想到这一看便忘了时间。”夏仕齐轻描淡写地解释着,又指着地上的箱笼问道:“庆山,你家这是?”

  “夏仕齐我今天找你过来,就是有要事要和你商量,走我们先进去再说。”吴庆山摊开手,请夏仕齐进屋去。

  夏仕齐迈步往屋子走去,吴庆山这才看到跟在夏仕齐身后的女孩儿:“这是晴儿吧,才多久没见就长这么高了,来跟着吴叔进去,你婶子和你敏儿姐在屋里呢。”

  “吴叔好。”夏晓晴赶紧问好,然后便收了声,打量起一旁的吴庆山来。

  夏晓晴不知道吴庆山的具体年龄,但吴庆山身为父亲的同窗,两人又互叫名字,想来岁数也应该差不了多少,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吴庆山看上去这么老成,完全是一个标准的中年干瘪老头,而反观自己父亲却还是一个俊美型男,差别啊……差别……

  “三郎,你领着你晴儿妹妹去找你娘和你姐去,我和你夏叔有事要谈。”吴庆山吩咐道。

  “晴儿,你跟着三郎去吧。”夏仕齐带着笑示意女儿跟着去。

  我不去,你老婆和你女儿我又不认识,有什么好见的,夏晓晴瞪着吴庆山,无声地抗议着,但最终还是一脸郁闷的跟着吴三郎走了。

  第八十七章 吴夫人

  夏晓晴跟在吴三郎身后,去了后面第二进的院子。

  “晴姐姐,你们怎么这么久不来我家玩了?大郎和二郎哥哥今天怎么没一起过来?”吴三郎转身望着跟在身后的夏家姐姐问道,没看到两个哥哥一起来,他有些失望。

  从吴三郎的问话中,听得出来两家人关系应该是挺亲近的,只是自己来到古代大半年了,怎么没见过吴家上门啊。

  “之前我爹娘得了病症,不能出远门,所以一直没空过来。大哥和二郎今天都要上学馆,所以不能过来。只是三郎弟弟,你们怎么也不去我家玩啊?我家修了一个大院子,家里还挖了一个鱼池,里面养了好些鱼,在家里就可以钓鱼玩,可好玩了,明天你就到我家来玩吧。”夏晓晴心里疑惑,便跟吴三郎套话。

  “好啊,好啊,我要去玩。”吴三郎听到晴姐姐的话有些兴奋,但随即想到家里的事,又眼神一黯,摇摇头说道:“晴姐姐,我恐怕是去不了了,我们家要迁去外地了,后天就要离开了。”

  夏晓晴早已从院子里的行李四散的情景,看出吴家有搬家的打算,但还是故作不解地问道:“你们家这是要搬到哪去啊?搬得远吗?”

  “我家要跟着舅舅家一起搬到南面去,爹说是好远的地方,要坐车还要坐船。”吴三郎想到要离开家有些伤感和不舍。

  南面,还要坐车和坐船,难道是江南一带?吴家好端端的,怎么想到要离乡背井走这么远去。夏晓晴有些不解。

  “娘,晴姐姐来了。”吴三郎掀开蓝布门帘,对着屋里的人说道。

  “快让你晴儿姐姐进来。”语气中带着热络的中年妇人声音从屋里传了出来,“兰菊,快去请夏家小姐进来。”屋里伸出来一只手,接过了吴三郎撑着的门帘。一个十二三岁大小的女童站在门内,一脸恭敬地请夏晓晴进去。吴三郎看有人来迎,便给母亲回了话又去前院了。

  这又是什么人啊?根据昨日夏晓晴向夏二郎的套话,吴家只有五口人,吴家两夫妻两人,一个十四岁的女儿唤作敏儿,还有一个比夏大郎大一岁的儿子,和跟三郎差不多大小的小儿子,这怎么又钻出一个叫兰菊的人来了,难道是他们家的佣人,看吴家小门小户的,没想到还能请得起佣人。

  夏晓晴跟着那女童进了门,屋子是一件专门用来待客的花厅,屋子中间摆放着一张圆桌和几个绣墩,圆桌上也是放满了正待收拾的行李物品。

  夏晓晴看到一个穿着绸缎褙子的妇人,正站在圆桌一旁笑望着自己,知道这就是吴夫人,于是带着笑赶紧上前去请安问好。“婶婶好。”

  “好好,兰菊去吧匣子里的荷包拿来。”吴张氏看着满心高兴,忙向丫鬟交代着。

  原来这女童真是吴家的丫鬟。

  兰菊听自家夫人吩咐,赶紧从匣子里取来荷包,吴张氏接过荷包,亲切地递给夏晓晴让她收下。

  夏晓晴接过荷包,荷包是绸缎做的,上面绣着精致的雀鸟和花朵,想来应该是吴家夫人或者女儿自己做的。夏晓晴不着痕迹地轻轻一捏,里面硬硬的,有着不规则的形状,应该是银子一类的东西,当下心里便是一喜。

  这还是夏晓晴到了古代后第一次收到见面礼,以前看穿越文时就羡慕里面的主角,每次见长辈拿银子、金子拿到手软,现在自己好不容易得了一次,当然要赶紧收下,夏晓晴对吴夫人更有好感了,笑得更欢了。“谢谢,婶婶。”

  夏晓晴又对着站在吴夫人身后,和她长着相似眉眼、瓜子脸杏仁眼柳叶眉身段秀美的女子问好:“敏姐姐好。”

  “晴妹妹好。”吴敏儿也带着笑回道。

  吴敏儿也送了一个荷包给夏晓晴,并标明是自己亲自做的。夏晓晴很开心地接过了荷包,又仔细看了看,然后对吴敏儿的绣工很是夸奖了一番,让吴敏儿听了夸奖满心欢喜,吴张氏也是一副与荣有焉的样子,夏晓晴知道自己这马屁是拍对了地方。

  “晴儿,来,快来这边坐下。”吴张氏亲热地牵着夏晓晴的手,引她到绣墩子上坐下,然后自己也挨着她身旁坐下。“来,让婶婶好好看看你。”

  吴张氏拉着夏晓晴的手一番打量,说道:“才大半年没见,真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如果不是你爹领着你来,我都不敢认了。瞧瞧,这脸也白净了,身高也高了不少,都快赶上你敏姐姐了。”

  “是啊,晴妹妹比上次见着可真大了不少,上次见还是一个小娃娃呢。”吴敏儿也附和着母亲的话。

  “你娘亲还好吗?病好些了吗?家里的情形还好吧?”吴夫人问道,她上次看到秋娘时便是一副病怏怏的样子,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夏晓晴把母亲的情况一一回了,又大致讲了些家里的情况,顺道也把夏大姐定亲的事也说了。

  “你爹娘怎么给你姐定个那样的人家,定个读书人多好,前人都说商人重利轻离别,你娘真是糊涂。”吴张氏是读书人家出身,嫁到吴家也是家风清高,有些瞧不起最末等的商人。

  夏晓晴没想到吴夫人是这样的反应,也不知道怎么回话,只好悻悻地看着吴夫人。

  夏晓晴的想法里人人都是平等的,商人也没什么不好,而且赵家还挺有钱,自己大姐能嫁给富二代是件挺幸福的事,嫁进去不用为钱财发愁,也不需要每日辛苦做事,比嫁给一个光有名声的穷秀才好多了,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这话绝对是有道理的。

  “晴儿,你娘这人什么都好,就是有些小孩子心性,又有些固执。我以前就说了让她给你们两姐妹缠脚,她不听说心疼你们,现在后悔了吧,一双大脚怎么能嫁进好人家。”吴张氏想到秋娘的固执,就是一阵不爽。

  怎么好好的就说道裹脚上去了,夏晓晴一脸惊奇地望着吴夫人。

  第八十八章 小脚女子

  吴夫人看着夏晓晴一脸茫然,又拉起她的手说道:“我这当婶婶的本不该如此说的,只是我是从小看你们两姐妹长大的,全把你们当做我的亲生女儿看,才不忍心你们为了这脚耽搁了亲事,你姐已经定了亲我姑且不说了,你还小现在开始缠脚虽晚了点,但总比不缠的好。”

  吴夫人一番话说得夏晓晴一阵恶寒,让自己裹脚还是为自己好,简直是要人命啊,夏晓晴看这吴夫人的眼神瞬间由惊奇变为了惊恐。

  夏晓晴前世在网上,看过三寸金莲图片和文字介绍,把后面四个脚趾头硬生生地裹压在脚掌下面,再完成一定的弧度,简直是残忍到了极致。夏晓晴每次看到这样的画面都会起一身鸡皮疙瘩,完全不能理解当时人们的想法,怎么能这样变态地残害自己的身体,还要以小为美,把一双天足束缚成那样,简直太疯狂了。

  “晴儿,你也是大姑娘了,也该有自己的心思,你家虽住在乡下,但毕竟是书香人家,以后也要嫁入好人家,到时候你一双大脚,婆家免不了要嫌弃,你还是听婶婶的,回家就让你娘帮你裹脚去。看看你敏姐姐,这双小脚儿多漂亮,走起路来步伐轻盈,身段也好看。”吴夫人苦口婆心地劝解着,还让自己女儿起身走了两步,让夏家侄女直观了解裹脚的好处。

  吴敏儿也是十分得意自己的三寸金莲,听母亲如是说,便站起来围着圆桌走了一圈,让晴妹妹看个清楚。

  夏晓晴看着眼前的小脚,不由得发出一阵惊叹,真的是好小的脚,裹得像一个粽子般大小,最多不足十厘米长,而且同样也留着尖尖头,配上一双用五彩丝线绣满桃花尖头鞋,真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走起路来确是一副摇曳生姿的模样。

  夏晓晴终于理解蒲柳之姿是怎么一副模样了,脚小了走不稳路,当然会随风飘扬。还好自己母亲深明大义,不然就杯具了,这副小脚不要说出门了,连在家里多走上一阵都不成,想想都觉得痛,这种事离自己越远越好。

  夏晓晴怕吴敏儿走得劳累,于是忙对吴敏儿说道:“敏姐姐,你坐下吧,不用走了。”

  “晴儿,你听婶婶的,婶婶不会害你的,以后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吴夫人看夏家侄女看得认真,以为她被女儿的三寸金莲迷住了,摸摸他的头满意地说道。

  夏晓晴对吴夫人的话不以为然,但长辈的话也不好直接反驳,于是便扯开了话题说起其他事情来,吴夫人和吴敏儿也很快转移了注意力,不再纠缠于裹脚的话题。

  ————————

  看儿子带了夏家侄女去了后面,吴庆山便带着夏仕齐往自己书房走去。

  吴家书房也和院子一样满是狼籍,书册和未收拾好的箱笼摆放一地。

  “仕齐,家里这番凌乱,让你见笑了。”吴庆山忙拿下放在椅子上的包袱,让夏仕齐落座,“快坐下,快坐下。”

  “庆山,这是怎么一回事啊,你家这是要搬家?这是要搬到哪去?怎么之前没听过你说啊?”夏仕齐一脸疑惑地问道,他虽同好友久未见面,但也一直是书信联系着,没在信里听好友说过要搬家啊。

  吴庆山拿起茶壶给夏仕齐掺了一杯茶,然后自己也坐了下来,才说起原委来。

  吴家确是要搬家,而且要搬去南方遥远的苏杭之地,吴庆山夫人吴张氏有个二弟,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中了举人,家里又拿了些钱财出来疏通,便得了一个外派的官职。

  无奈这吴家二舅爷一门心思读书,是个书呆子完全不懂人情世故,这次能得这个官职都是吴家大舅爷帮忙上下疏通的,现在要外派出去做官,吴家大舅爷有自己的事业,自然是不能跟着去上任,但又怕弟弟不懂交际反而得罪了人,吴家大舅爷于是思来想去,最后决定让妹妹一家跟着去上任,让社会经验丰富的妹夫吴庆山给弟弟当师爷,也好照拂着弟弟。

  “去这么远的地方?以后我们想联系可就不方便了。”夏仕齐得知好友要去这么远的地方便是一阵感慨。“又走得这样急,我也没准备东西,这可怎么是好。”

  “舅爷也是前几天得到的通知,也是补别人的差,那边催得急,这几天便要出发。我本业准备今明两天就去跟你亲自辞行的,只是实在是脱不开身,你信上也说可以出门了,才让你亲自过来的。”吴庆山解释让夏仕齐亲自上门的原因。然后又说道,“其实今天让你过来,还有其他的事,你信上不是让我帮你介绍个当先生的差事吗。刚好我要迁去外地,现在教书的学馆就空了一个位置出来,本来我是想荐表亲家的一个侄儿过去的,既然你想找差事,我便先荐了你去。我已经跟学馆的周先生说好了,也约了今日便带你过去见见,也好在我走之前把这桩事给办妥。”

  “这怎么好意思,你还是先介绍你侄儿去吧,我的事以后再说也没关系的。”夏仕齐听闻自己是抢了别人的饭碗,便赶紧推辞。

  吴庆山摆摆手,让夏仕齐不要介意。“不碍事,这侄儿不过是远亲,也没跟他说定,他的学问远不如你,你不用有顾虑,周先生请人前也会考量一番的,并不是靠我推荐就能成的。”

  “那就多谢你了。”夏仕齐知道好友的脾气,也不再推辞。

  “这家学馆平日多收镇上富贵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虽性子有些顽劣,但还是不乏天资聪慧的,对老师倒也还是尊敬。学馆里设有宿舍,你家离得远,每日交通也累,可以先住在宿舍里,慢慢再打听镇上的房子,以后在镇上典间屋子住。”吴庆山一一介绍着。

  吴庆山想到学馆里的人事,于是便给夏仕齐提点了一番,又说了些周先生的脾气秉性,然后便准备带着夏仕齐去见周先生。

  第八十九章 雪溪斋

  “娘亲,夏叔要走了,让我来叫晴姐姐过去。”吴三郎拉着门帘站在门口说着。

  夏晓晴正愁找不到脱身的办法,她实在是觉得和吴家母女有些话不投机,还是趁早结束座谈会为好。刚好吴三郎过来叫她,于是赶紧起身告辞。

  吴夫人和吴敏儿依依不舍地把夏晓晴送到门口,又让她帮忙给夏陈氏带个好。

  夏晓晴挥别吴家母女,去了前院和父亲汇合,得知父亲还要和吴庆山去其他地方,心里有些疑惑,便问道:“爹,我们这是去哪啊?”

  “晴儿,我们这是去石头巷的雪溪斋,离这里不远就在往西走的两条街外。”吴庆山帮夏仕齐解释道。“本来我是想让你在家里多玩会儿,让你爹等会再回来接你的,你爹偏说要把你带上。”

  “今天来镇上有许多事要办,等会我们还要去其他地方,不好来回耽搁,所以我才说把她带上的,等会儿让晴儿在门口等上一会儿变成。”来之前女儿就跟他说了,等会还要去跟家里合作的商家收货款,也顺便要给他引见掌柜,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现在时间本已经晚了,不好再耽搁了。

  石头巷,不就是秦家铺子背后的那条街吗,那等会儿爹去办完事自己刚好也可以去吧货款收了。“爹,等会儿我就去秦家糕饼铺等你和吴叔吧,秦家离石头巷不远,等会你办完事直接过来找我就可以了。”

  “这样甚好,你一个人站在外面我也有些不放心。”

  夏仕齐和吴庆山一起先把女儿送到了秦家铺子,又在秦家铺子里买了些糕点,装成了礼盒准备当做伴手礼,带着去拜访周先生,这点人情世故夏仕齐还是知道的。

  把女儿托给秦家后,夏仕齐就在吴庆山的陪伴下,提着糕点去了后街的雪溪斋。

  夏晓晴坐在秦家铺子里和秦家婶子聊着闲话,想到父亲要去的地方,便开始向秦婶子询问了起来。“婶子,后街的雪溪斋是个什么地方啊?”

  “这雪溪斋啊,可以算得上我们东大镇上最大的学馆,开馆的周先生是个举人,听说以前还当过官,后来年纪大了便不再出仕了,回乡后便开了这学馆。这雪溪斋里面既包含了蒙馆又包括了经馆,各个年纪的孩子都有,刚才和你爹一起过来的那位也是雪溪斋里面的先生。”秦家娘子平日最喜欢和邻家妇人拉家常,所以对附近之事了如指掌。

  夏晓晴本还以为雪溪斋是个书店之类的店铺,没想到却是一家学馆,爹去学馆做什么啊,吴叔也要离开这里了,难道爹是陪他去辞职的?不应该啊,刚才爹还买了糕点当礼物,如果是辞职就不该是爹买东西了。

  对了,也许爹是去面试,之前娘好像也说过爹想出去找活干,夏晓晴越想越觉得应该是这样。

  夏晓晴同秦婶子对了账收了钱,又说了大半个时辰的闲话,夏仕齐才回到秦家铺子来。

  之前来的时候因为有事,夏仕齐只是跟秦掌柜照了个面,也没来得及多说话,这下办完事过来自然要跟秦掌柜好好认识一下。

  夏晓晴给父亲引见了秦家人,因为大女儿的婚事,夏仕齐原本就对秦家很有好感,再加上秦家又是赵牙侩的姻亲,自然关系更是亲近了不少。

  从秦家出来后,夏晓晴又带着父亲去了福满楼见了周掌柜,夏仕齐也亲切地和周掌柜交谈了一番,只是态度明显没有同秦家时热络。

  忙了一天,夏家父女到了酉时,才坐着张把式的车回了柳树村。

  吃完晚饭后,夏仕齐和妻子在屋里说着话。

  “相公,来到炕上休息一会,你都出去一天,该累了吧。”夏陈氏看丈夫一脸疲惫,忙拍拍炕沿示意他躺上去休息。

  “没事,都是坐的车,累不了人。”夏仕齐摆摆手,想了一下才说道,“今天庆山带我去了他坐馆的雪溪斋,给我引见了馆里的周先生,周先生考校了我一番,便决定让我在那里坐馆了,让我初八就去。”

  “去镇上坐馆,离家这么远?初八就要去?”陈氏也知道丈夫让同窗帮忙介绍差事,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成了,而且还这么远,再说后日便是初八了。

  “我也是顶的庆山的位置,庆山走得急又忙着收拾东西,已经停了两天的课了,不好再耽搁学子们。”夏仕齐大致讲了吴家要迁去外地的事。

  吴家的事陈氏已经大致听女儿说了,也吩咐了女儿帮忙准备礼物,给丈夫说了一下自己的安排后,又把话题转回了之前的事来。

  “我是怕你这样奔波,劳累了身子,到时又犯了病,可就不划算了。”陈氏有些不想丈夫去远处坐馆,更担心他的身体。

  “雪溪斋确是不错,风气液正,馆里也有住的地方,我两天回来一次便成。”夏仕齐倒没有这些顾虑,想到马上又可以教学生了便是一阵兴奋。

  陈氏看丈夫如此高兴,心里再有不舍,也不敢多说什么了,只是细细叮嘱了一番,又叫了女儿进来,给他们说了父亲去镇上坐馆的事。

  “爹要去镇上的雪溪斋坐馆,真的吗?怎么去这么远啊?就在村子附近的学馆不行吗?爹的身体不好,可经不起每天这么折腾。”夏大姐是第一个持反对意见的,她的想法也跟母亲陈氏一样,不想让爹离家太远了,免得自己照顾不了。

  “村子附近的学馆怎么能和雪溪斋比,我听说雪溪斋可好了,里面的先生都极有学问,出了好些生员。”夏大郎比自家大姐有见识多了,早就听同学说过镇上的雪溪斋,一直很是羡慕,没想到这次爹居然能去那里当先生,这真是太棒了,以后自己就可以经常过去借书看了。

  夏晓晴早就猜测父亲可能是去雪溪斋面试,没想到真的成了,看来爹还是有些真本事的。爹到镇上去教书对自己倒是好事,以后可以打着照顾爹的旗号,经常去镇上了,而且爹还可以每天去收账,完全是一举数得,只是……“爹,你住在学馆里毕竟也不方便,要不还是在学馆旁边典间屋子住吧。”

  “不用了,还是先住在学馆里吧,以后看看再说。”快一年多美给学生上课了,夏仕齐还是有些担心的,也不想贸然地浪费钱财。

  也是,万一干不长租个屋子就浪费了,还是想张望一下更保险。“那行,爹,你要带些啥东西,你说,我和姐给你准备去。”

  “不用带得太多,我隔两天就回来,差什么回来拿就成。”夏仕齐笑着说道,让女儿不用太费心,他也不是那么讲究的人。“宿舍里棉被、面盆什么的都有,只需要带几件换洗衣服就行。”

  宿舍里的东西不知道多少人用过,想想都觉得恶心,爹怎么能接着用呢,还是重新置办的好。“爹,你就别管了,我们来帮你收拾。”

  第二天一早,夏晓晴和夏大姐两人就分别忙开了,夏大姐在家里收拾现成的东西,夏晓晴去镇上采购明日要送给吴家的礼物,和父亲宿舍要添置的洗漱用具。

  送给吴家的离别礼物,昨晚在家里夏晓晴就和娘亲讨论过了,最后决定送给吴家每人一样东西,送给吴庆山的是夏仕齐亲笔题写的一副墨宝。

  夏家准备要送给吴家两个儿子的是文房四宝和一些书籍,夏仕齐昨晚就已经把书单开了出来,夏晓晴今日要采买的礼物,最主要的就是买给吴家两个儿子的。

  最后送给吴夫人和吴敏儿的是夏晓晴亲自做的唇膏和手工皂,还有夏晓晴最近才试验成功的桂花花水。没有女人不喜欢化妆品,夏晓晴自己做的这些东西拿到市面上卖,可要值不少银子。

  夏晓晴之前一直很想做出有香味的唇膏,本来准备就在外面买现成的花露添加在配方里,只是自己又实在是不放心质量,怕里面添加了其他东西,毕竟唇膏是直接接触嘴唇的,等一下中毒了就杯具了,于是便生出了自己蒸馏的想法。

  夏晓晴按照前世化学蒸馏器的样子画了图,拿去镇上,让工匠用黄铜打造了出来。没想到这么小小的一个蒸馏器,因为工艺太过复杂,原料黄铜也贵,整整花了夏晓晴一两多银子才做成。

  夏晓晴用铜制蒸馏器试验了几次,才得到了不多的精油花水来。

  当时陈氏看见女儿把那瓶大的桂花水拿出来一阵心痛,忙让她把大瓶拿回去,换成小瓶的送去就可以了。陈氏觉得那桂花水是极好的东西,每次擦上一点,全身都香喷喷的,送瓶小的也就成了。

  夏晓晴可舍不得把珍贵的桂花精油送给吴家母女,才勉强忍痛把下层的花水送了出去,那也是极好的护肤品,没想到母亲不识货,硬要把好东西送出去。夏晓晴解释了好一通,陈氏才明白浓缩是精华的道理。

  第九十章 香水

  十月初八一早,夏仕齐在东大镇外的十里亭,送别了好友一家后,就带着行李去雪溪斋坐馆了。

  最初的一个月,夏仕齐基本是每隔两天回一次家,只是这么长期两地奔波,确实让他清减不少。特别是天气逐渐转凉以后,陈氏更是担心不已,因为冬天最是哮症容易复发的时节,万一丈夫在路上受了风着了凉可就糟了。

  在陈氏的劝说下,夏仕齐改为每六天回家一次。夏仕齐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比不得别人,好不容易才把病治好,还是应该多顾忌一些。

  夏晓晴以前是每五天就去一次镇上,但自从爹娘病好以后,不用每隔几天就去买药了,上街的借口也少了,最多就是隔一阵去镇上收收货款,后来夏仕齐去雪溪斋坐馆后,连收款都不用她去了。没了出门的借口,夏晓晴每日治好呆在家里,做做家务管教一下弟妹,还好家里正在给夏大姐置办嫁妆,陈氏又没有亲戚女眷可以帮忙搭把手,于是很多采买的事都落在了夏晓晴身上,还好陈氏身体也好了可以出门了,不然她真不知道该怎么置办才好,毕竟这古代嫁妆的置办可是有规矩、有忌讳的,不是她这个现代人能懂得的。

  因为马上就要入冬了,而且夏家明年开春就要办喜事,所以陪嫁的家具一类物品,自然要提前请人打好。因为手中宽裕了不少,夏仕齐便准备给女儿把家具都置办齐了,毕竟这是家里第一次嫁女儿,总不能显得太过寒酸。

  夏仕齐专门找了镇上手艺最好的木匠,又请人帮忙买了上好的榆木、樟木,按着赵家给的新房尺寸,做了床榻、几案、衣箱、多宝格、子孙桶、桌椅板凳等家什。这么多家具一起做下来,硬生生花去了夏仕齐二十多两银子,这些银子都都乡下人家办几次喜宴的了。

  因为给女儿置办嫁妆一不小心超出了预算,夏仕齐只好打消了买地的想法。夏晓晴本来还准备趁家里经济拮据,说动爹娘去镇上开面馆,只是后来回家一想,就发现这时开面馆并不科学,陕西的冬天是要下雪的,等天气冷了人们多半都会窝在家里,再说冬天地里也没什么出产,这样一来拿东西去集市卖的人,也就更少了,人少必然会影响生意。

  而且开店并不是一下生意就能做活的,肯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才能行,把店开在冬天人少之时,很有可能熬不过去,等过完年开了春再开店肯定能更顺利些。夏晓晴分析了一下,便决定暂时把计划先搁置下来,专心帮姐姐备嫁。

  夏晓晴趁着空闲时间,把这个季节能找到的花都折腾了一遍,想多蒸馏些精油出来,她想尝试做出一款独一无二的复合香水,送给大姐当结婚礼物,之时这个季节的花实在太少,就只有桂花菊花一类的,最后实在是没办法,夏晓晴便去镇上的香料铺子和药铺,买了些香茅、茴香、豆蔻、檀香、乳香、没药等药材香料,同样用蒸馏的方式,提炼出少许精油出来。

  夏晓晴把提炼好的精油用小瓷瓶装好,根据同样的基调大致分了类,准备多试验几次看哪种搭配出来的味道更好,毕竟她不是专业调香师,鼻子也不太灵敏,一次到位是肯定不可能的。

  夏晓晴前世在淘宝上看过一家调香工作室,那家工作室的页面上就写了香水的分类和大致的制作方法,方法确实太简单,所以夏晓晴只看了一次便记下了,本来一直想买些精油回家试做一下,只是觉得太麻烦,自己在家也很少出门,便作了罢,没想到这次到了古代还能实践一把,在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