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擦肩而过,管区村的支书常为此愤愤不平。我劝他们,人要懂得珍惜,有事干就足够了。说是劝他们,其实也在劝自己。
那年的换届选举大会上,我意外地当选了思乡镇的镇长。当选的时候,我正陪一村支书在上海与外商谈判。这事太突然了,事先没有任何征兆,我不象村支书那样欢欣鼓舞,反而一下便懵了,说不清是喜是忧。
关于这类事儿,之前也曾听说过,但那都是副镇长。据说,上次换届就出过,说某经济发达镇的某人想趁区划调整的混乱之机浑水摸鱼,却不料被正保持高度警惕的一把手书记探知了,虽得了不少票,却终没能成事,选举结束的第二天就被调去了偏远镇。当时听说后,曾为他鸣不平。其实,如果抛开我那些或许有点儿特别的观点而完全按照正流行的现实的看法,他跟我或许是一样的命运,不,他该比我还好,至少他曾为自己努力过。现在轮到我了,而且是实行等额选举的镇长,太离奇了,看你咋办。
意料之中地,当我急匆匆地赶回思乡镇时,迎接我的是县委调查组的同志。但当我看到书记和调查组长审犯人一样的脸色时,原先还惴惴不安尽想着辞职的心反倒坦然了,固执地说,既然人大代表选我,我就非干不可。他们的脸都青了,灰蒙蒙一片,但他们没有找到我贿选的证据,我成了全县唯一的不是副书记的镇长。可以想象,我镇长当得并不顺利。
几个月后,我被调离思乡镇,到县文化局做了一名闲职副局长,倒是解脱了。
连续制造爆炸新闻的,原来是你啊。乡丁林一凡正要结束自己的讲述,政治家郑存智突然插话,你知道你当时的告状信为什么查得那样迅速吗?
乡丁意外且疑惑地反问道,怎么,你知道?
对,那时,我在县纪委办公室干主任。你们县纪委办公室主任跟我是无话不谈的要好,他曾跟我提起过你。不过,对不起了,我们提及你时是当作教训来谈的。要知道,按说那种信通常是不直接报书记批的。那天,我莫名其妙地想恶作剧,也是为了考验我们之间的友谊,就不停地撺掇他,甚至事后我仍打电话催他,撒谎说你是我亲戚,他信以为真,才有了那个“从速查处”的批示。真的,他后来又专门给我打过电话,叫我请客,我知道事成了。
竟是这样。乡丁感叹道。
千万别小瞧了秘书的作用。政治家满脸得色,卖弄道,听你讲述中也有关于秘书的事儿,但我觉得你的认识太片面了。其实,做秘书最不易。如不能好好把握,做了还不如不做。里面有个“六要”,说着,看了乡丁一眼,见鼓励他说下去,才饶有兴趣地说下去,所谓“六要”:
一要腿勤,为领导的事不辞劳苦,大到提拔升官,小到吃喝拉撒。
二要嘴严,对领导的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不该明白的就装糊涂,一问三不知。
三要脑活,因为领导不可能把什么话都讲明白,对领导的往往含意丰富的眼色、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必须及时捕捉,善于揣摩,准确把握,迅速落实。
四要敢于承担错误,大到坐牢,小到放屁,凡领导无法推脱或推脱不了的,都要不惜揽到身上,丢车保帅。
五要会摆架子,架子就是权威,该摆的时候不摆,千万要不得,因为失颜面的不是你这个毛毛虫而是领导。
六要会装孙子,必须懂得“孙子肯定是为了长大了当太爷才出生”的道理。
可以肯定地说,把握不好“六要”,正是并非所有秘书都能平步青云的根本原因。
好了,别卖弄了,快说说你自己吧。见他还要说下去,教授催促道。
(五)
更新时间2009828 20:35:19 字数:4280
政治家说,思想和行动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思想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但光有思想还不行,只有敢于行动的人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由于家景贫寒,初中毕业时,虽然我有足够高的成绩,但我不得不选择了我并不怎么喜欢却能够吃商品粮的县立中等师范,直到现在,我那时的班主任还在为我当初的选择而惋惜不已,没办法,别无选择。四年后,我理所当然地被分配到山区做了一名小学教师。毕竟吃上了皇粮,对我来说,也算是一步登天了,但我没有因此而满足,总想着而且也相信自己必能有所改变——凭我,怎么会呢?只是学历,太低了。所以,在我利用工作之余获得国家高教自学的文凭之后,便开始实施改变命运的计划。
要知道,高教自学虽比不了全日制,其含金量与多如牛毛的函授学历相比却毫不逊色。——我因此才有资格参加了全县几乎所有的公务员、优秀干部、公安、报社等招录,笔试虽都优秀,面试却总是遗憾地差之毫厘,难免要垂头丧气,倍感时运不济。于是,便有朋友劝我,凡事玩玩可以,不可太认真,叫人操纵了也未可知。人为操纵?莫须有吧。这一认识显然没有解除反而加重了我的失落情绪,我终日沉浸于渐渐兴起的玩麻将和扑克牌借以麻醉自己的神经。
聪明人干什么都不低劣,我就是这样的聪明人,竟练就了一手绝活:能够随心所欲地掌控局势,想赢的时候绝对输不了,想输的时候绝对赢不了。我的表现令校长极为不满,屡屡找我谈话,我只好转向易经八卦的研究,很快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到后来,竟本能地凡行动都要经过占卜,只要卦象好的就坚决执行,卦象不好的想方设法予以推脱,倒是独得其乐。
那年,县委组派农村工作队,要求从山区抽调一名教师参加,校长便推荐了我。那时不象现在,抽调的人员都由个单位自己派,自然尽是跟我一路的货色,跟脚的鞋子没人舍得扔。偏是校长会说话,竟与我曾考过的早已不作数的优秀干部联系起来,虽然让我哭笑不得,毕竟面子上好看了。同事们由于不解内情,常以此取笑我,竟似是羡慕。渐渐地,我也乐于往那个方面去想,希望果真如此。果真如此,连续三年参加工作队后,我调入d乡做团委干事。
在做团委干事期间,最值得一提的是团委书记那官不大架不小的骄横模样,我暗暗发誓:有朝一日定叫你难看。不料,他提拔为乡委委员时,竟推荐我代理了他的位置。
这时候,财税体制改革开始了,国税与地税的分离虽极大地调动了乡级财政创收的积极性,但创收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经费超支的步伐,机关干部的工资开始明显少于档案工资。同时,乡镇干部的选拔任用也出现了新变化——一大批县里的中层干部被派到乡镇做领导,而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被挤到了乡镇的领导岗位之外。我便调到了人人羡慕的县民政局,先后做了副科长、科长,我知道,我原来的关系或许已用到了尽头。
我原以为,县直部门再大也不过是部门而不是政府。到了民政局才发现,竟不是这么回事,二者居然惊人的相似。唯一的差别,便是人员却都有着深不可测的背景:他们有不少从曾经辉煌过的工厂调来,工人身份却在做着干部的工作,有的甚至办理了招聘享受着干部待遇,而且享受正科或副科待遇的人员奇多,达一半以上。所以,同样地僧多粥少,要想进步,不知比乡镇又难了多少,这也算是他们的中层能够直接做乡镇副职领导的代价吧。
我暗地里曾算过这样一笔账:假如一个人八岁开始上学,即使不再读研读博,按现在的学龄,到参加工作至少要到二十五、六岁的光景,若完全靠个人,逐步地由见习期到办事员到科员再到副科、正科不出意外至少也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年龄便要达到三十六、七岁,已经超了三十五这个副局的提拔年龄。所以说,混政界是风险最大且最不明智的选择。
好了,不啰嗦了,只说只有到了县直部门我才真正感受了,什么叫寂寞什么叫无可奈何——说又不能说,做又做不得。说归说,我不赞成因为无可奈何便无所作为的做法,我始终认为,凡事都必须靠自己的智慧和玩命似地拼搏。除了自己,无论单位大小,最能主宰命运的当然是单位的一把手。
我们局长无疑是位僵尸一样顽固不化的小老头,无论我怎样去恭维他,他都没有一丝热气,连表示态度也尽用些“嗯”、“哼”、“哈”之类的简单的线一样的词语,让人摸不着头脑。局长的大公子跟不少官家子弟一样,是个商人,热情豪爽又特讲义气。为此,有人甚至怀疑大公子到底是不是他的种,这个怀疑竟一直持续到他退休后突然变得爱说爱笑起来。
碎话少说,且说与大公子之间几番交往,我们便称兄道弟起来。我所关注的自然不是这位兄弟,而是局长,但局长大人并没有表现出对我丝毫的兴趣,偶尔的一句“小郑不错”,已算是天大的恩赐了。直到临退休时,他才为我提供一个机会——陪分管副县长去外地考察。本来要他去的,他却让给了我,他有的是理由,如身体不好、我熟悉业务云云。这,竟成了我的一个转机。
副县长是全地区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比我还小了一岁。其实,用不着局长再三地叮嘱,我也有信心陪好他,只不过第一次单独陪这么高级别的领导,难免要战战兢兢。幸喜副县长幽默和蔼,只一会儿就消除了我们之间的隔阂。或许大干部都有这样轻松就能抓住下属的本领,这也算本事吧,其实不难,只要不摆架子,下属就会自动粘上来,不过,不摆架子却难。所以,隔阂总是存在的。
现在的问题是,对我来说,仅消除隔阂显然是不够的。正茫然无措,他居然跟我谈起了占卜、喝酒、麻将之类不入流的东西,而且每一样都有独到的见解。实在没想到,心灰意冷时聊以自慰的东西竟全部派上了用场。我的明显高于他又故作拙劣的表现,分明已赢得了他的好感,因为我们顺畅的交流,确让他欢快起来。
为了更准确地表述当时的情况,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故作拙劣”这个词:故作拙劣,必须以不拙劣为前提,否则,便称不上故作了,而应该叫做做作,做作无疑是令人恶心的,应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永远无法达到顺畅的地步,而只有顺畅才是交流的至高境界。
这竟是他的嗜好?!狂喜之下,却听他又带有教诲意味地说,人必须好而不嗜,好是优点,但到了嗜的地步便成了致命的弱点。我蓦然一惊,忙道,我也是没事的时候瞎琢磨,没事的时候琢磨点儿事挺有意思的。他欣赏地看着我说,干部,就是要琢磨事的,若不然,要干部干什么?
就这样,由于共同的爱好,我们日渐顺畅地交流着,到四十天行程结束时,我们成了莫逆,对我的那篇妙笔生花的考察报告更是连喊了三声“好”。
几个月后,他去县纪委做书记,便调我做了办公室主任,随后又提拔为县纪委常委。
再后来,由于书记的竭力推荐,在一次干部调整中,我被安排到d乡做党委书记,成了全县最年轻的乡党委书记。
一下子登上权力的巅峰,我真不习惯这种背着手、挺着胸、昂着头、板着脸、踱着方步前呼后应的机械动作,一天下来,腿打直、脖生硬、脸肌生痛。为什么有人会乐此不彼呢?原来,环境和条件最能改变人,不久,我就能做到轻松自如了。
为了让自己始终如一地保持该有的表情,我发明了“对着镜子练表情”的做法,别小瞧了这一发明,它让我尽快地适应了面部表情必需的丰富变化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