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215章

作品:醉回七九当农民|作者:双曲线|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3 03:59:46|下载:醉回七九当农民TXT下载
  一般来说,一个单位的整体面貌不景气,关键原因还在于单位的领导身上。

  一会得找点时间和王三平单独谈一下,事先把这个镇整个的基本情况先了解清楚。吴永成心里暗自谋划着。他和县委组织部的朱东升部长不怎么熟悉,县委办的那个副主任就是知道什么情况,他也不至于会告诉自己。毕竟他和自己的级别就差一些,再说也是第一次打交道。他四姐吴永丽在这个县委办的时候。他也曾经去过那里几次。从来就没有见过这个人,估计是后来去地。而王三平地关系就和他们不一样了。

  在这次见面会上,朱东升先代表永明县委宣布了吴永成的任职决定。接着。王三平副书记又代表

  县政府着重强调了对吴永成同志的任命,是县委为了地领导班子,经过县委常委会议的慎重研究,才作出的这项决议。希望吴起镇的全体干部,在吴永成书记的领导下,精诚团结。改革创新,把吴起镇的工作推上一个新地阶段。

  刘全富把在场的副科以上的镇干部,向吴永成做了简单的介绍:党委方面,除了刘全富是副书记外,还有一名副书记吕平,组织委员侯保、人武部长元泉清。政府方面,有两名副镇长雷泽明和李英。

  “接下来,我把咱们吴起镇整个的情况。向吴书记做个介绍。全镇人口有。。。。。。”刘全富又从上衣的口袋里,掏出一个边角卷得发了毛的笔记本,准备作长篇发言。

  “刘镇长,全镇的基本情况。咱们今天就不用在这里介绍了。”吴永成微笑着制止了刘全富地进一步举动,“在场的各位。就是我一个人对咱们镇的情况不太了解。但这些情况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会马上熟悉地。咱们县委的王三平书记和朱部长,还有重要地工作要去做。我们在这里就不用因为这个,而耽误大家的时间了。”

  “那也是、那也是。”刘全富讪讪地把那个笔记本又装回口袋里,开口还想说什么。

  “下面,我简单地讲几句。”吴永成还没有等刘全富开口,接着说道:“很高兴能来咱们吴起镇工作。我相信有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吴起镇的各项工作肯定会越来越好,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下面的时间,我和王书记还有一些工作要谈,刘镇长陪同朱部长到镇长办公室休息一会。吕平副书记带领咱们镇上的干部,对我们大院内的环境卫生进行一次大清理。有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也昭示着我们吴起镇的工作面貌将会有一个新的开始。好,散会。”

  说完,吴永成就站起身来,请王三平前行。

  刘全富只好招呼镇办公室的小赵在前面给吴永成他们带路,同时和朱东升部长一起去他的镇长办公室。

  刘全富给吴永成的第一印象有点怪怪的,可到底那里有些不对劲,他又一时说不出来。所以他现在迫切想通过王三平来了解这个刘全富的底细。因为吴起镇的有些事情实在是太不合乎常理了。

  —

  吴永成的办公室是一个套间,里面的布置倒挺简单的:一个办公桌、两个文件柜、一只箱子,一张床。

  “王书记,咱们是老熟人了,以前你一直就是我的老上级。我又是从学校里毕业不久,所以工作上有些地方,您还得多帮助我。就比如说这吴起镇,您能给我具体地讲一下刘全富他们以前的这个班子工作状况吗?”

  一进门,吴永成先给王三平倒了一杯水以后,恭敬地说。欲知山中事,要问打柴人。

  “小吴,就冲你能毕业以后放弃在省委大机关工作的机会、回到咱们永明县这一点,我也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王三平微笑着说。他对吴永成这个后生是很有好感的。

  其一,当年他能从玉平公社党委书记的位置上,回到县里当了副县长,与鱼湾村做出的那么多成绩密不可分。可以说鱼湾村影响和带动了整个玉平公社的工作。他知道,鱼湾村做出的这一切,全是得益于眼前的这个后生。

  其二,吴永成回来任县委副书记,但主动要求县委不必给他另行安排分工,那么王三平这个副书记在县委的分工方面,拥有的权力将仅次于书记和县长。他得承吴永成这个情。

  吴起镇是个林区乡镇,在六、七十年代,有过一段十分辉煌的历史,集体经济相当雄厚,现在的镇政府就是当时修的,也是全县最气派的办公场所。那是沾了林区的光;靠山吃山嘛。那时这里的老百姓基本就不靠种地为生,偷伐林木就是他们一年四季的主业。附近的林场因为一年四季也在森林防火方面,离不开村里的农民们,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但近几年来,由于国家连续出台了几个禁止乱砍乱伐的紧急通知,他们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国家规定的“三提五统”每年连一半也收不上来,镇政府的光景也就一年不如一年了。甚至有的时候,连临时工的工作也不能如数发放,镇干部应该享受的下乡补助,几年也没有见一分钱了。

  本来,吴起镇原来的书记,和这个刘全富在工作上一贯就尿不到一个壶里。现在摊子这么烂,和县里打了几次请调报告未能如愿后,干脆就请了长期病假,镇里也就由刘全富一个人瞎折腾了。

  “那个刘全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吴永成现在最关心的是这个问题。

  王三平不禁噗嗤一声笑了:“那货是个活宝。”

  那货是个活宝??吴永成为王三平的这句话感到十分的不解。

  在当地人的语言里,说一个人是“货”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嘲讽意味,“活宝”更是评价一个人啥事情也做不成、甚至平时的一些行为、习惯,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与“耍活宝”意义相近。

  原来刘全富家就是本地南沟村的,他父亲在文革期间是村里的贫协主席。中央一位j省籍的首长在文革期间受到迫害,他的子女也被下放到南沟村。刘全富的父亲见他们可怜,就在各方面给予了照应。文革结束后,中央首长重新出来工作,为了感谢当时的照顾,就按照刘老汉的要求,把他的老生子刘全富转为国家干部,并且嘱咐省、地县的老部下对刘老汉一家尽量给予照顾;慢慢的,刘全富在各级领导的关照下,就到了现在的这个位置。

  “可这货不争气,典型的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狐假虎威、刚愎自用!”

  第三卷 崛起 第五十五章 各怀心思

  茫的群山、川野,都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沉睡着。

  一座古时候为了观测森林火警而修建的千年木塔,黑森森地矗立着。木塔因为年久无人维修,早已经破烂不堪。但塔上用来做点缀的小铜钟却还都在,虽然也锈迹斑斑了。寒凉的晨风从山那边刮过来,塔上一层层檐角下的小铜钟,便“丁丁当当”地响着。那钟声融入仲秋黎明广阔而清凉的黑暗中,单调寥寞,幽远苍凉。在四面的远山中,引起梦幻般的、似有似无的微弱回音。一千年来,就这样丁丁当当地响着。

  吴永成几年来养成的晨练习惯,使他第二天早早地就爬起来,跑出镇政府的大院,沿着大路向靠着大院后面的薛公岭山上爬去,开始他每天雷打不动的锻炼。

  东方天空渐渐透亮,黎明正在慢慢地露出宁静、沉思、清凉的额头。在它目光的投射下,一层层夜幕被掀掉了,广袤的山川田野、沟沟壑壑,都一点点在黑暗中浮现出来。

  吴永成爬到了山顶,极目远眺:吴起镇的周围,东南西北都是大山,群峰交叠,层峦起伏,渐渐近来,变为一些黄土丘陵,再近来,变成一些黄土崖直落而下,化为一片川地。吴起镇镇政府所在地,及离镇中心不远的这座木塔,就是在这片川地中一块隆起的高地上。它的四面环绕着铺满鹅卵石的河滩。

  河滩里流着弯弯的、清澈的细水,河滩垒堰填起地地里,已有点点模糊地人影在弯腰收秋。平川地沿河滩走向继续朝东朝南展去。直至在天边被山脉挡住。

  改革开放已经四、五年了。可远在深山老林的吴起镇的老百姓们,却还在为了温饱,而苦苦地挣扎。就连作为全镇门面地镇政府大院。也是一片残败不堪的破落面貌,为什么会变成这么一个结局呢?吴永成感到很纳闷。玉平乡离这里的直线距离,也就不过只有十几里路的样子,两家的差距怎么会这么大呢?看来根子问题还在乡镇干部的身上。

  干部地思想问题不解决,光凭他一个人,浑身都是铁。那又能打成几个铁钉钉呀?

  对,目前迫切的问题就是摸准情况,赶快进入工作状态,找到切入点,先从根子上解决乡村干部的思想症结。以前不是有一句时髦语言嘛:思想不对头,步步栽跟斗;思想对了头,一步一层楼。他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吴起镇全体镇村干部颓丧的精神面貌先扭转过来。

  站在高高的薛公岭山上。吴永成居高临下俯看整个镇容,最能感受到一种在吴起镇当家的主人感。他满怀信心地想:吴起镇啊,吴起镇,既然我吴永成来到了这里。我就要在一两年内,让你大大的变个模样!

  太阳渐渐地升高了。吴永成下了山,走在小镇的街道上。这是一段直趟趟的土街,南北不过半里长,两边是供销社、杂货铺、收购站、饭馆、信用社等。镇政府的大门就在前面地一个缓坡上去。

  这会儿,人们都在外面乒乒乓乓下板开门,不时和路过的熟人打着招呼。

  “吴书记,你起来得好早啊?”

  吴永成走进镇政府地大门,一个三十来岁、干部模样的人迎面冲他笑着打招呼。

  吴永成也笑着点点头。他记不清这个人是哪个站所的。乡镇上的内设机构号称七站八所,他刚来吴起镇工作才一天,就是在昨天的见面会上见过大家一次,哪能记得住所有的人呢?!

  按照吴永成昨天在会上的布置,镇党委副书记吕平领着人把大院内的环境卫生彻底地清理了一次,现在虽然大院里有的地方看起来虽然还是有些破旧,可比昨天吴永成他们来的时候,整体感觉好多了。

  镇政府食堂的开饭时间,是跟农村农业生产作息时间相配套的。每天两顿饭,早饭在上午九点多,晚饭在下午五点多。

  吴永成洗漱后,见离开饭时间还早。就在镇政府大院内转悠起来。

  转到大门口的影壁墙时,吴永成停了下来。他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被当做宣传栏的影壁墙。

  影壁墙是青砖砌的,三米来高,四米来宽,正面漆成红色。在右面墙报纸没占满的地方,红漆下隐隐露出一个很大的白色字“寨”。想必全句是“农业学大寨”。而在斑驳脱落的地方,则露出白灰茬,在这层白灰下,又露出一层年代更久远的红面,一个黄色的林氏字体的“舵”字依稀可辨。想必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吴永成看着着有趣的宣传栏,心想:要是过一千年,再一层层地细心剥落着考古的话,一定会看到这个影壁记录的丰富的历史层次。

  现在的墙报,就用五颜六色的薄油光纸毛笔抄了贴在上面。有报纸上的文章摘抄,有表扬好人好事,有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问答,早已被雨淋皱破。

  吴永成面对着这么一堵“历史沧桑”的影壁,连同大山下这么一个空落的正方大院,和在大院里停放的一个手扶拖拉机的坏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