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34章

作品:旷野无人|作者:旅游巴士|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4 11:17:08|下载:旷野无人TXT下载
  吧。”

  妈妈停下来,仔细看看我,“你瞪我!这么仇恨……你心里在想什么?你刚才骂我

  什么?你以为我害怕啊。大不了一个死,我什么都不怕,我受够了!”她抽了我一个耳光。

  我什么都不想,只专心控制住眼眶里的泪。我知道她想听到我求饶,我偏不让她遂愿。

  爸爸回来了。

  妈妈开门放爸爸进屋,又急忙插上门。

  “又怎么了?”爸爸问。

  “骂我地主婆,要揭发我,消灭我!”妈妈太阳穴上的青筋鼓得暴暴的,“不收拾他们

  一顿,到了新地方,又要兴风作浪。”

  爸爸扶着妈妈的腰说:“别生气了,歇着去吧。”

  “不!她必须认错。这孩子心越来越狠,越学越坏,还带坏弟弟。”妈妈突然冲我喊,“你

  又瞪我!你说,你心里骂我什么?说,说呀!”

  她的声音越来越尖厉,一听到这种尖声音,我脑子就会突然发涨,里面热得一塌糊涂。

  “你是地主婆!你就是害怕别人知道你家的事,你怕得要死!你爷爷是老地主,给

  你爸爸好多钱上清华,你家的底细我都知道,我要去告诉所有的人!”

  “好。很好。终于说出来了。”妈妈扑上来劈头盖脸打我抽我。

  我再也忍不住了,伸手去抓她的头发,用脚踢她。

  “这日子不能过了!都别过了!”她哭着喊着揪住我,把我逼到墙角,要跟我拼命。

  爸爸和弟弟用力扯开妈妈。

  天旋地转。我倚着墙,身子慢慢往下滑。

  27

  我慢慢走进大礼堂,缩着脚,倒在一张椅子上。我身上、脸上、头上并不十分痛,却火

  辣辣地烧。

  我不伤心。妈妈打我,我真的不伤心。

  她从来没对我说:“你是我的宝贝、心肝,我心头的肉。妈妈爱你。”她没有说过。

  …………

  我听见有很轻很轻的脚步声。我四处看看,周围没有一个人。老龙眼树弯着腰,像个伤

  心的老婆婆,伸长了手,在黑暗里数她地上的死孩子。

  小院里,只有我和弟弟住的那间屋有暗暗的灯光。要不要推门呢?妈妈是不是还在哭?

  我静静地在院子里想了一阵儿。

  很久以前,我想过,万一以后落在后妈手里,后妈往死里打我,我就跑到小院当中喊救

  命。妈司令肯定会出来救我。

  我没想到妈司令会走,会回老家种地。我更没想到,原来小院每一家人都要搬走。

  小院里,妈司令一家走得最早。他们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离开了小院,没跟任何人告别。

  小玉子走的时候,一步三回头。她怀里抱了一个小腌莱坛子,里面八成装着肉干。小玉

  子妈背着小三丫头走得飞快,母女俩白白胖胖的,远看像一朵肥嫩的山蘑菇。小玉子腿弯弯

  的,摇摇摆摆往前赶,像大蘑菇后面的一只瘦蚂蚁。

  …………

  有点冷。我紧了紧身上的单衣,发现衣袖短了一大截。我长大了,快十二岁了,过几

  天,我也将走出小院……

  (以下是发表时被删去的原文——作者注)走出大院,把童年留在这个院子里。

  木蒲桃的树叶落在我的肩上。秋天已经走远了,树上的果子几乎掉光了,只有枝顶上还挂了

  两三只深红的果儿。我的手刚触到老树粗糙的皮,一颗晚熟的果子“啪”地落了下来。

  这棵蒲桃树一百岁了。还有九百年,它才能变成精。

  我拾起那颗果子,拧开水龙头洗了洗,果子摔得皮开肉绽,却依然窝着沁人的清香。

  我握着摔烂的果子,走出小院,走出大院。

  大院门口,一个盲公刚刚走过去。

  盲公长长的脑袋,长胳膊长腿,穿着打了补钉的灰布衫,背着一个青布袋子,那里面有个铁

  皮饼干筒,装着香脆的花生。

  盲公的拐棍头包了铜,戳在地上“笃笃”响,他嗓子老老的,不紧不慢地喊:

  “南——乳花生——”

  笃……笃……笃……笃……笃……

  隔很久,他才又喊:

  “南——乳花生——”

  他要喊通宵么?

  我站在大门口左右张望,我上哪儿去呢?

  起雾了。

  摊开手心,我有一颗木蒲桃。

  1990年12月8日

  补白

  十几年过去了,我始终忘不了删去的这段结尾。正因为它被删掉了,只存在手稿中,所

  以它比我写过的其他文字生命力更顽强,它总要在我的脑海里凸显出来,它的表现欲战胜了

  我的理性控制,我不得不在这本书里让它发出声音。否则,就像放旧电影出现胶片故障,银

  幕上反复出现模模糊糊喀喀嚓嚓吭吭哧哧的一段画面:那个十二岁的女孩子茫然地站在军营

  大院

  门口,黑夜深深,一个瞎子用竹竿戳着这个城市的街道,怀里抱着一个破旧的铁壳饼干筒,

  嘴里用广东话喊着:南——乳花生——南——乳花生——

  那时的城市,晚上总有一两个粤语称“盲公”“盲婆”的人沿街叫卖南乳花生、盲公饼等

  等,他们并不会主动兜客,总是不慌不忙,边喊边走,声调、步伐始终不变。不管街上

  人多人少,有人没人,他们的声音、步子、情绪不变,似乎成为城市的标志了。

  为什么此情此景会让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记得牢牢的,比那些大事件、大人物、大场面印象更

  深呢?我至今仍没有找到答案。

  这时候摘录《十二岁的小院》的这些段落有逃避的因素。我要逃到小院里避一避。我感到混

  乱,紧张。我渴望躲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