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407章

作品:醉迷红楼|作者:中国必胜|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4 16:15:53|下载:醉迷红楼TXT下载
  总之,一切按三叔所言,尽可能的利用好废物,变废为宝。”

  贾环笑了笑,住足,看着贾芸有些消瘦的脸,道:“让你媳妇多给你准备些好吃的,别太操劳了。

  上位者,最重要的不是自己多干,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发现人才,知人善用。

  你一个人,劈成十个又能做多少事?”

  贾芸连连应是,不过到底能不能明白过来,谁也不知道。

  看了眼他离去的身影,贾环心里一叹。

  这小子看起来处事油滑圆润,但心思最知忠义。

  为了报恩,真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摊子越铺越大,他也越来越忙。

  今日百忙里挤出点时间来接待隆正帝,又拜会了贾母等尊长,就实在没功夫了,匆匆而去。

  尽管他现在已经配了整整八名助手,还有一整套班子听从调遣,但依旧忙的昏天暗地。

  一天到晚,睡觉吃饭都是急匆匆的赶时间。

  这些,贾环都知道。

  不过也没法子,不止贾芸,还有贾荇,三李,索蓝宇等人,哪个都是如此。

  事业初创,不忙才是完蛋……

  贾环看着贾芸匆匆离去后,自觉得聪明非凡……

  若不是早早的调理出几个忠心可靠的族人出来担大任,他自己全扛在肩头,那还不非得累死不可!

  ……

  慈园,兰院。

  满堂喜。

  薛姨妈真真是喜的无可无不可,坐在正位上,怀中抱着一个一岁多的幼儿,稀罕到了骨子里!

  看那小孩子大脑袋,眉眼间竟满是薛蟠的模样。

  “真真和你哥哥小时候一模一样!他这般大时,就是这个样子,我觉得极好看,老爷却总嫌他丑……”

  薛姨妈一边稀罕,一边对一旁含笑而坐的薛宝钗、薛宝琴,和另一个相貌温顺的女子说道。

  那女子出身内务府世家赵家,与薛家门第相仿,门当户对。

  当初贾环出过面,没别的要求,嫡庶不论,只需一点,要性格温顺知礼。

  若再让薛文龙娶到河东妻,日后麻烦事倒不至于,总会有些讨厌。

  虽然赵氏为长嫂,但薛宝钗和薛宝琴贵为亲王侧妃,地位尊崇。

  所以可与薛姨妈同排而坐主座。

  赵氏居下,薛蟠乐颠颠的到处走走看看……

  “王爷驾到!”

  “哎呀!环哥儿来了!”

  薛姨妈抱着孙儿,惊喜起身,走了两步又顿住脚,忙对薛蟠叮嘱道:“环哥儿如今是亲王,我能叫他名讳,是因为他敬老,特意嘱我这般,不然生疏了。

  你却不能放肆了去,记下了?”

  薛蟠已经蓄起了胡须,不过眼神依旧跳脱,他大大咧咧笑道:“妈你放心,等他进来,我就给他下跪磕头……不过以妹夫的为人,断不会让我跪下,哈哈哈,如此机智!”

  “……”

  薛姨妈和薛宝钗、薛宝琴三人无言以对。

  未几,就见身材高大的贾环阔步入内。

  “大哥,几年未见,倒是富态了许多。”

  贾环看着迎上来的薛蟠,呵呵笑道。

  薛蟠听闻贾环唤了声大哥,眼睛都冒光了,喜的一张嘴咧到了耳根,竟先回头对薛姨妈和妻儿等人挤眉弄眼,气的薛姨妈连连使眼色……

  回过神后,薛蟠才忙要下跪行大礼,跪到一半被贾环用内劲托住,重新站了起来。

  “自家人,不必多礼。这二三年来,大哥在江南过的还快活?”

  贾环与薛姨妈致意后,又看了薛宝钗、薛宝琴姊妹俩,问道。

  薛蟠到底会说话,哈哈笑道:“怎地不快活?托环哥儿……王爷的福,日日高乐!

  人家知道我亲妹妹是王爷侧妃,个个都说好话哄人。

  不过我可不傻,面上附和他们,说是是是,其实心里笑话他们都是傻帽!

  哈哈哈!

  当我不知道他们背后骂我薛大傻子?这群大傻帽!”

  贾环哈哈大笑起来,道:“是是是……”

  “噗嗤!”

  薛宝琴笑出声来,薛宝钗则嗔了句:“王爷啊!”

  薛蟠不在乎,道:“妹妹,妹婿是在同我顽笑!”

  又回过头,对贾环道:“王爷,今儿咱们家人都到齐了,连我没出生的俩外甥也在!

  我做东道,请大家好生吃个团圆饭,怎么样?”

  贾环看了眼眼神希冀的薛姨妈和薛宝钗、薛宝琴,点点头道:“应该的。”

  众人闻言大喜!

  薛蟠更是觉得极有面子,高兴的不得了,脑子可能烧糊涂了,挤眉弄眼道:“王爷,这二年自秦淮河被扫空了,好些人都没地高乐了。

  可我是谁?顺着腥味儿都能摸到鱼窝子!

  我知一处,那是绝对极品!

  小凤仙儿是头牌里的头牌,花魁中的花魁,如今还是清倌人,没人得手。

  王爷您去了,保管能欲仙欲死……哎哟!”

  话没说完,脑后被重重敲了下,薛蟠跳了起来。

  回头就见薛姨妈手里拿着一根野鸭子毛掸子,并薛宝钗、薛宝琴二人一起,怒目相视!

  看着这奇葩,贾环笑呵呵的眯起了眼……

  ……

  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儒劫

  秦淮南岸,乌衣小巷。

  琼楼玉阁,舞榭歌台,鳞次枳比。

  李白,崔颢,刘禹锡,杜牧,李商隐,韦庄,唐时最著名的诗人曾来此一游。

  王安石,周邦彦,朱敦儒,萨都剌,宋时最出众的词人曾来此怀古。

  千古名巷,几经兴衰……

  “唉!”

  一穿着儒衫、气度非凡的老者,面色淡然,眼波微悲的看着自家灰瓦粉墙,雕梁画栋的宅院,长叹一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声音,颤巍。

  此人,乃天下文宗,儒林大家黄道益。

  幸运躲过了上次祸及江南的大清洗,原本以为可以消弭灾厄。

  却不想,终究还是躲不过……

  其女嫁入山东孔家,孔家与琅琊王氏为旧有亲。

  只因这一点干系,横难便再度从山东烧回了金陵。

  刚刚平息了没二日的大清洗,再度燃起。

  作为“灾源”的黄家,第一个,被抄家流放。

  满府悲声。

  唯一值得庆幸的,这一轮抄家,与上一轮抄家相同。

  除非死赖着不走,反抗闹事,否则,只要在限定的时间内离府,就不会有人催逼。

  更不会有人打骂。

  甚至,连私藏财产都不理会,在限定时间内,也不禁出入……

  只要不带箱笼,不要再想着变卖财产,不跑路即可。

  也没机会带了,各家的账房银库最先被控制住。

  其余的一点私房,又值当什么……

  也正因此,黄道益才有时间,再度凭吊一番祖宅……

  “父亲……”

  忽然,一个同样穿着儒衫的中年人,步履踉跄的走过来,双眼通红,面色哀绝。

  “我儒家修身齐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虽离故土远行乃哀事,然黑辽亦是华夏之土。

  耕读传家,亦可为也。

  汝缘何悲戚至斯?”

  黄道益淡淡的道。

  中年人为其子,名唤黄昌,他躬身哽咽道:“父亲,岳丈,岳丈他老人家,去了……”

  黄道益闻言,波澜不惊面色终于发生了变化,眼眸眯起,沉声道:“沧月公虽好杜康,然身体素来康健。

  上旬日,我尚与其相会,他怎会忽然故……”

  话未说完,想到了什么,眼神一滞……

  黄昌悲戚道:“岳丈他老人家留绝笔言,生于乌衣巷,长于乌衣巷,不求功名利禄,只爱读书喝酒。

  一生足矣,焉能受辱于匹夫之手?”

  最后一言,黄昌悲绝吼出!

  黄道益闻言,面色苍白,一瞬间,又老了许多。

  倒不是因为老友故去,而是因为他在独子眼中,看到了死意。

  儒家尚死,敬死。

  死者为大。

  只是……

  黄道益看着资质绝佳更甚于他的儿子,叹然道:“昌儿,生死是小,道统为大。

  张子言:我辈儒生,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往圣之绝学,总归需要儒生来传递。

  此儒家浩劫之日,沧月公以身死为快,却也埋没了多少圣道。

  若黄家真要有人,需一死而证清名,为父希望那个人,不是你……”

  “父亲!!”

  黄昌闻言,听出黄道益言中之意,震撼的看着黄道益,悲痛道:“儿子岂敢逼老父去……父亲乃天下尊崇的大儒,当可传继往圣绝学。”

  言语中,存着浓浓的殉道死意。

  黄道益笑的沉重,道:“昌儿,你难道还看不透吗?活着,要比死去更难啊。

  你就忍心,让为父一人,扛起圣道之重?

  黄家藏书阁内的孤本,为父一人,无论如何都记不全啊。”

  “父亲……”

  黄昌泪流满面,看着黄道益道:“我等从未为恶,友善乡民,连官也不去做,不争权夺利,只耕读传家,修身养性。

  黄家满门皆君子!

  缘何,要罹此厄难?”

  黄道益闻言,眼中闪过一抹茫然,摇头道:“我观慈园那位,虽行事跋扈张扬,不敬儒道。

  可是……

  并非暴虐之人。

  实在想不出,为何他会行此株连之事。”

  “老爷,老爷……”

  父子二人正说着话,就见老管家黄钟仓惶跑来。

  黄家之辈,纵然仆役婢女,都能熟读经典,管家更是通晓四书五经,堪称大家。

  行事言谈,从来遵礼。

  何时见过这等姿态?

  “何事?”

  黄道益惊问道。

  黄钟老泪纵横,身子颤栗,眼中大惊恐,哽咽道:“老爷,隔壁赵家、李家、公羊家的几位老爷,还有夫子庙街的仇老爷、王老爷、孙老爷……他们,他们……”

  “他们怎么了?”

  黄道益声音颤抖问道。

  黄钟大哭道:“这些老爷,他们,他们本想趁着出门祭祖之时,乘舟远去,寻一桃源之地藏身,等倒行逆施之贼死绝了再出来。

  却不想还未上船,就被那些恶人抓住,这些老爷,悉数……悉数被杀了头啊!”

  “噗!”

  黄道益闻言,一口鲜血喷出,落在白色的儒衫上,恍似朵朵梅花,凄然……

  这些人,都是当世大儒,天下文华所在啊!!

  他们,何罪之有?!

  苍天,不公!!

  ……

  “贾环,非要如此吗?”

  在沿江工厂巡视的隆正帝,负手立于长江边,叹息一声问道。

  一次斩杀如此多天下名望的大儒,连他心里都有悸动。

  退二十年,这些人联手上书,甚至都能左右太上皇赢玄的主意。

  满朝当朝诸公,都要尊重他们的意见。

  可如今……

  竟被贾环下令,尽数斩杀。

  贾环站于隆正帝身旁,落后半步,轻声道:“陛下,这些人名望越高,越留不得。

  他们对新政之敌视,深入骨髓,百般诋毁。

  再加上影响力太大,若是放任,必埋党争祸根。”

  “可是你这般杀,岂不是让其他人更怕你,也更恨新政?”

  隆正帝挑眉道。

  贾环淡淡一笑,道:“他们若投入新政倒也罢,若不然,最多三五年,他们再看人间,已经不是他们熟悉的世间了。

  到那时,无论他们恨不恨,都没什么关系。”

  隆正帝闻言,看了眼沿江两岸林立的工厂作坊,点点头道:“这倒也是,百姓们愈发富足了,对他们的敬畏心也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