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541章

作品:醉迷红楼|作者:中国必胜|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4 16:15:53|下载:醉迷红楼TXT下载
  贾元春闻言一怔,看向贾环。

  贾环却转身朝后面一群服侍丫鬟人群里招了招手,然后众人就见一个个头不高,身着一身丫鬟妆,一对毛毛虫眉下,一双大眼睛弯成了月牙的小丫鬟跑上前来。

  不是小吉祥,又是哪个?

  她手里捧着一个紫檀木盒,先给贾元春和贾母跪下行礼,被叫起后,笑眯眯的看着贾环。

  贾环笑呵呵的看着她道:“看到贵人了?”

  小吉祥连连点头,一张脸笑得愈发欢喜。

  这般纯真快乐的笑脸,似乎也感染了众人,连贾元春心里的悲伤都减轻了分。

  贾环接过小吉祥手里的紫檀木盒后,对贾元春笑道:“大姐,这也是我屋里人。说她这大辈子还没见过贵妃这等尊贵的人,她怀疑大姐是天宫里的仙女,所以央着我带她来见一见世面……”

  “噗!”

  饶是贾元春心里难忍离别苦,可此刻听闻贾环的话,再见小吉祥的喜庆模样,还是忍不住笑开怀。

  她招了招手,唤小吉祥到她跟前去。

  小吉祥先抬头看了眼贾环,见贾环点点头后,她才抿嘴笑着,小心翼翼的走到贾元春身边。

  贾元春伸手抚了抚小吉祥的头发,转头对贾母笑道:“真是个有福气的孩子。”

  贾母笑道:“可不是嘛,再没见过比她更有福气的了。你三弟宠的跟什么似的……”

  贾元春闻言点点头,然后,从头上拈下一根金钗来,轻轻的插在了小吉祥的发髻上。

  小吉祥见之,似有些迷糊了,竟伸出小手探到头上摸了摸,茫然的看了满面含笑的贾元春一眼后,又有些不知所措的回头看向贾环。

  贾环笑着颔首,而后众人只见小吉祥“哈”的一声笑成了花儿,然后忙又小手捂住口。

  对“哈哈哈”笑出声的贾元春跪下,诚心的磕了三个头谢恩后,才满脸喜意的走回贾环身旁。

  贾环也笑着抚了抚她的脑袋后,让她下去了,而后他上前一步,将手中的紫檀盒子交给贾元春。

  贾元春疑惑道:“三弟,这是……”

  贾环正色道:“这是咱们贾家,给大姐准备的嫁妆。今日大姐回门省亲,正好带回去。”

  众人闻言,无不面色一变,目光齐齐落在了那个紫檀木盒上。

  贾元春摇头道:“这是哪里话,之前三弟已经送了那么多箱笼入宫,那就是嫁妆了,如何还能再给?”

  贾环笑道:“那些值当不了什么,只是好看……大姐,这个盒子里,装着二十万两银票,你别急,先听我说完……”

  见贾元春面色霍然一变,就要将木盒还回,贾环拦住,笑道:“大姐,我那位皇帝姐夫,虽然贵为人间至尊,可论起家底来,他却是实打实的穷人一个。

  这二十万两银票,就算是大姐以嫁妆补贴家用,襄助他的。

  这还不是全部……

  这二十万两银子,是家里水泥工坊一年七成的利润,我将这七成的利润,定为大姐的嫁妆产业。

  每年,大姐都可享受这七成的分红。

  每年的今日,正午端阳,就是分红之日,需大姐亲临贾府,取走这份分红。

  除了大姐外,其他人我一概不认!

  如今庄子上的水泥工坊,只是在神京周遭贩卖,所以数额不多,只有二十万两。

  但今年家里在江南和西北都已经铺开了商号,待明年,这个数量,翻几倍都不止!

  大姐自幼为老祖宗所教养,心思纯善仁厚,不愿与人勾心斗角,阴私谋算。

  大姐本是为我贾家一门的富贵才进的宫,小弟如今腆为贾族族长,又岂能眼见大姐一人在宫里忍受那些是非勾当的折磨之苦?

  就算用金山银海去砸,我也要为大姐在那片闹腾的地方,砸出一片安宁地来。

  所以,大姐就不要心疼银子了。

  小弟自承爵以来,所求者不多,无非就是家人皆平安康泰,无灾无患,生活快乐、幸福。

  如今看来,小弟做的勉强还算是合格。

  唯有大姐在深宫之中,是我迟迟难以放下的牵挂。

  古语云:能用银子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大姐,拿着吧,在宫里好好生活,权当安小弟之心……”

  贾环的话,不止让贾元春动容到难以自持。

  满殿人,谁人不惊?

  有钦佩的,有讶然的,有想不通的,也有嘲笑的……

  除却这些外,贾家姊妹中,却均是一脸骄傲的看着贾环,满满的自豪感。

  她们毕竟经历的世事还少,对于银财,不说厌恶如阿堵物,也算不上多喜欢。

  最重要的是,她们在贾环身上,看到了重情义而轻银财的优秀品质。

  就连薛宝钗,偶尔心底还会为贾环对文辞的不通而感到遗憾,觉得有些缺憾。

  但此刻,她亦是目光灼灼的看着贾环。

  相比于那些诗词歌赋,贾环此刻的表现,当真是惊艳了她的心。

  并以为,古之君子,莫过如此!

  ……

  第六百一十七章 疲惫

  贾元春是哭成了泪人离去的。

  之前在大观园正殿内,她就抱着贾环哭了很久。

  她在宫里待了这么些年,再明白不过里面的弯弯道道了。

  有了这份银子,别说那吴贵妃还是周贵人,纵然是皇帝和皇后,都要再给她一分薄面。

  正如贾环所言,皇帝体面归体面,却是一个穷皇帝。

  被制辖了这么多年,手头紧的……都让人不敢相信。

  隆正帝这般要强,心性高强的人,在她宫里,有时都会流露出财匮的紧迫感和愁苦。

  如今,有了这每年至少二十万两银子打底的嫁妆补贴……

  对于军国大事,这二十万两微不足道。

  但如果只是维持一些事情的运转,就很有分量了。

  所以,只凭这份银子,贾元春受欢迎的程度便会大增。

  宫里其实比世间大部分地方都要现实。

  什么人才会受欢迎?

  很简单,有用的人!

  再加上她不争懂礼,恪守本分的性格,可以料想,日后,她在宫里的日子会愈发轻松快意。

  而且,她还能每年都回家一回……

  始自今日,贾元春才真正感受到,何为家,何为家人……

  ……

  贾元春离去后,贾母也哭得难以自已。

  众人劝解了良久,方将她劝入房中,鸳鸯服侍着她歇下了。

  不过众人退去时,她却留下了贾环……

  荣庆堂,东暖阁。

  贾母面上犹有伤感之色,不过,她看着贾环,眼神却有些凝重,道:“环哥儿,你今日……这样做,好吗?那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贾环坐在炕边,看着贾母有些苍白的头发,笑道:“老祖宗放心,孙儿心里有数。”

  “可是……”

  贾母哪里放心的下……

  贾环见之,看了眼坐在炕尾,正给贾母捶腿的鸳鸯,想了想后,低声道:“老祖宗,孙儿这样做,一来,确实是为了大姐能在宫里过的好一些。

  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

  见贾母正耳聆听,贾环顿了顿,继续道:“老祖宗,贾家现在太富了,富的有些……过了。

  孙儿每天赚进的银钱,足够一户寻常百姓,花一辈子都花不完。

  而且,孙儿还在不停的拓展商路。

  所以,不得不散一部分财出去。

  唯恐盛极而衰!

  贾家在军中的势力本就惹人注目,若是财力上再积累太过,绝非幸事。

  虽然,通过商路的铺设,咱们家已经将神京城里,大部分顶尖武勋门第都拉上了船,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但是,还不够。

  我们还缺少最大的一个勋贵加入,就是皇家。

  当然,之前通过玻璃的生意,也算是把皇家拉上了船。

  可那只是太上皇的,和陛下无关。

  如今的天子,毕竟是陛下啊!

  所以,我要将陛下也拉进来,这才算保险。

  尽管,只能算一定程度上的保险……

  但对孙儿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老祖宗,这份保险,世间不知有多少大商人,恨不得捐献全部家业而不能得。

  而且有了这份保险后,我们能赚到的银子,只会更多!

  呵呵,薛家当年为何那般豪富,珍珠如土金如铁。

  无非是因为沾了一个皇字罢了。

  所以说,大姐若能在宫里站稳脚,好生的活下去,其实对我的好更多……

  再者,水泥也与其他生意不同。

  水泥涉及到军工和城池的防御建设。

  这等买卖,由咱家掌握大头,现下不算什么,可风向一旦有变化,留在手里就是烫手的山芋。

  没必要留太多。”

  贾母闻言,面色连连变幻,最后叹息一声,道:“我就是担心,有人会欲壑难填,得寸进尺啊……”

  贾环笑着摇头道:“家里的每一项产业,都不是全部掌控,或多或少,都与其他勋贵门第合伙。

  任何想谋夺产业的人,所面对的,绝非是我贾家一家。

  他面对的,将会是整个大秦武勋。

  这种事,没有人会去做,因为付出的代价成本太高。”

  贾母闻言,略略松了口气,她目色复杂的看着贾环,道:“既然你觉得赚银子赚的太过了,为何还要不停的开设商铺?

  既然银子已经够花了,平平稳稳的过日子不就好了?”

  贾环闻言笑道:“老祖宗,这武勋将门,银子哪里有一个够的时候。

  只要修武不止,那银子必然会淌海一样往外出。

  越往后,需要的银子就越多。

  单孙儿一个就跟无底洞一样往里填银子,再加上家将亲兵,还有日后孙儿的儿子,孙子……

  如今积攒下的家业,还未必够呢。

  而且,行商路,目的并未单纯是为了赚银子……”

  “唉!难为你了,能想的这么周到。

  呵呵,我之前倒是有些心疼那么些银子,有些小家子气了。”

  贾母有些不好意思的笑言道。

  贾环道:“哪里话,老祖宗又不是在心疼自己的私房银子,是在替孙儿心疼银子呢!

  嘿嘿,老祖宗到底还是疼孙子啊……”

  “呸!不知好歹!”

  贾母闻言笑骂了声。

  见贾母满面疲惫之色,贾环忙道:“老祖宗快歇息吧,昨儿夜里起就没睡好,今儿又忙了一天,累煞了。”

  贾母闻言应了声,眼睛看向了炕尾替她捶腿的鸳鸯,道:“去送送你三爷吧。”

  鸳鸯闻言,俏脸一红,只是不敢违逆贾母,将贾环送出门。

  鸳鸯身量高挑,与贾环并立也并不显太矮。

  她垂着头,将贾环送到穿山游廊下的走廊里后,顿住了脚,轻声道:“三爷,您慢走。”

  贾环闻言,也停住了脚,转身看着鸳鸯。

  在玻璃风灯的照耀下,鸳鸯一张脸微醺,低垂着,似乎感受到了贾环的注视,双手有些紧张不安的拧着手中的绣帕……

  贾环心里一叹,多少有些不忍……

  贾母与他议事,无论轻重,从来都不避开鸳鸯。

  小事倒也罢了,可就是大事,也都让她在一旁听着。

  这其中之意,贾环岂能不明白?

  而且,当日贾母玩笑言,日后鸳鸯,也不用讲什么名分位份,不拘跟着哪个,做个屋里通房就好。

  总也比出了门去,找个不靠谱的跟了白白糟蹋了强。

  尽管,这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想法,可是贾环还是觉得,对鸳鸯并不大好……

  “鸳鸯姐姐,你可想过以后?”

  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