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2章

作品: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作者:当当当当|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6 00:04:32|下载: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TXT下载
  后再贴药;消化不良,哮喘者,点刺四缝,足三里贴药;大便不正常者,贴

  药于天枢、上巨虚两穴位上;贫血者贴药于膏肓,足三里、三阴交穴位上;

  缺钙点刺四缝,并贴药于大杼、悬钟两穴位上;流涕、鼻塞贴药于新识穴上;

  扁桃体肿大,咽喉型气管炎,贴药于扁桃体穴上;发高热者,于少商或耳尖

  穴上点刺放血数滴。

  附:病例选介

  何某,男,三十岁。感冒二天,发热三十九点四摄氏度,恶寒,无汗,

  周身酸痛,头晕痛,恶心欲呕,鼻微塞,轻咳,咽喉微红痛,已服“银翘解

  毒片”无效。治疗以背部督脉、膀胱经循行途径走罐,使施术处皮肤呈现紫

  红并出现丹痧,再于丹痧较多而明显的两侧膏育俞周围选五至六点丹痧,用

  三棱针点刺出血。施术以后,病者开始有微汗,周身感觉较舒适,术后十多

  分钟,体温已降到三十七点八摄氏度,翌日诸症消除。

  丁某,女,三岁。一年来每遇气温降低时,则容易发烧、流涕、咳嗽,

  扁桃腺红肿,病程多在十五至二十天左右,平时食欲不振,盗汗,扁桃体一

  至二度肿大,本次发病体温三十八点九摄氏度,伴流涕、咽红、扁桃腺红肿

  和咳嗽。治疗采用三棱针于双测少商穴放血各五滴,还在四缝穴上点刺,继

  而以三厘米口径小罐吸拔神阙,肺俞两穴五分钟,局部出现紫红后,起罐即

  敷药饼,胶布固定。约一小时后,体温下降到三十七点四摄氏度,药饼十小

  时后撤下。翌日体温降到三十七摄氏度,仍有轻咳,隔天施术一次,连治二

  次告愈。为了巩固疗效,每隔十天于神阙穴拔罐后敷药饼(先撒少许朱砂末)

  一次,连续施术五次。结果,食欲明显增加,盗汗停止,半年间未患过上呼

  吸道感染疾病。

  【敷脐疗法】

  方1

  药物:葱白、生姜、食盐、豆豉各适量。

  制法:共捣烂,或炒热,纱布包。

  用法:敷脐。用于风寒感冒。

  方源:《辽宁中医杂志》(十一):三十八,一九八○。

  方2

  药物:葱白、生姜、豆豉、食盐各适量。

  制法:共炒热。

  用法:布包掩脐止。散风寒,理积滞。

  方源:《理沦骈文》

  方3

  药物:苍术、枯矾、良姜、葱白各适量。

  制法:切粗末,与葱白同捣,炒热。

  用法:涂手心,掩脐静卧,手须窝起,勿使药着脐。一手兜住外肾前阴,

  女子亦如之。服绿豆汤催汗。一手掩脐一手兜肾,丹诀也。用于风寒感冒无

  汗者。

  方源:《理沦骈文》

  方4

  药物:芥菜子末少许。制法:温水调稠。

  用法:填脐内,隔衣以壶盛热汤熨之,汗解,用于风寒感冒头疼。

  方源:《本草纲目》

  方5

  药物:胡椒、葱白、百草霜各适量。

  制法;胡椒研末,三味共捣丸。

  用法:纳脐中可发汗,用于风寒感冒无汗者。

  方源:《理沦骈文》

  方6(杏苏散):

  药物:苏叶、杏仁、生姜、桔梗、获苓、半夏,甘草、前胡、陈皮、枳

  壳、大枣各适量。

  制法:为细末,加适量白蜜,连须葱,生姜打烂,生萝卜汁合大枣煎汤,

  上药调成药饼。

  用法:敷脐。用于风寒感冒。

  方源:《上海中医药杂志》(十):二十五,一九九○。

  方7

  药物:白芥子一百克,鸡蛋清适量。

  制法:白芥子研末,鸡蛋清调成膏。

  用法:贴敷神阙穴,可同贴大椎、涌泉穴。用于风寒感冒

  出处:《陕西中医》(十一):三十五,一九八四。

  方8

  药物:淡食豉三十克,连翘十五克,薄荷适量。

  制法:研细末,共捣泥状。

  用法:贴敷神阙穴,可加贴大椎、风池穴。

  出处:《陕西中医》(十一):三十五,一九八四。

  方9

  约物:活蚯蚓十余条,白矾少许。

  制法:将蚯蚓清水洗净后,放在白酒内稍浸一会取出,再撒上少许研细

  的白矾末。

  用法:直接敷于肚脐上,二小时以上至半天时间取下。用于感冒及流感

  初起的发热,一般敷二次即可退热。

  出处:《黑龙江医药》(二):六十一,一九七九。

  方10

  药物:活癞蛤蟆一只。

  用法:直接将其肚皮对准患者的肚脐贴上,过一小时解开。用于感冒或

  流感发热,半天后即可降低体温。

  出处:《黑龙江医药》(二):六十一,一九七九。

  方11

  药物: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片(均为成药)适量。

  制法:研细末,水调或姜汁调膏。

  用法:敷脐,胶布固定。用于风热感冒。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十一):三十八,一九八○。

  方12(脐丹粉)

  药物:防风、黄芪、肉精各等分。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先用百分之七十五酒精棉球消毒神阙穴,趁湿撒药粉零点五克,

  胶布或绷带固定,每隔三日换药一次,五至七次为一疗程,可连续用二至四

  疗程,孕妇慎用。用于体虚经常感冒者的预防和治疗。

  疗效:预防五十二例,痊愈二例,显效十一例,有效三十九例,总有效

  率百分之百。防治九十六例,痊愈二十一例,显效三十六例,有效三十九例,

  总有效率百分之百。

  出处:《陕西中医》(一):三十三,一九八九。

  备注:亦可用于防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和咽炎。

  方13

  药物:葱白三十克,连翘十五克。

  制法:共捣烂。

  用法:用纱布包好敷脐上,等到将要出汗时,急喝白开水一杯,以加速

  发汗。用于风热感冒。

  出处:《中医简易外治法》

  下载

  方14

  药物:生姜十克,葱白三十克,麻黄六克。

  制法:共捣烂如泥状。

  用法:敷脐部,热水袋熨之,盖被取汗。用于风寒感冒。

  出处:《韩明本医案》。

  方15

  药物:淡豆豉三十克,连翘十五克,薄荷九克。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用药粉十五克,冷水调为糊,填脐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三

  至八小时去药,每日一次。可加贴大椎、风池穴。用于风热感冒。

  出处:《穴位贴药疗法》

  方16

  药物:炒麻黄、附片、吴茱萸。

  制法:研粗末。

  用法:热敷脐部。另用樟树叶煎水外洗。用于表寒深闭。

  疗效:一般药后不多时,即可汗出而解。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四):十,一九八八。

  方17

  药物:桑叶、菊花、杏仁、连翘、桔梗、甘草、薄荷各三克。

  制法:上药研细,加葱白五根、白蜜一匙,共调为饼。

  用法:外敷脐中,治感冒。

  出处:《国医论坛》(四):四十七。一九八六。

  【敷贴疗法】

  1。大蒜适量,面粉适量。

  用法:将大蒜捣汁调拌面粉做成圆锥形状,塞入鼻孔。

  功用:祛风散寒,宣肺通窍。适用于头痛、发热、恶寒、鼻塞、喷嚏、

  流清涕、无汗等风寒感冒。

  2。用热水泡脚三十分钟,甲风湿止痛膏贴于脚掌涌泉穴,治风寒感冒效

  果好。

  3。葱白三十克,生姜二十克,食盐三克。

  用法:共捣烂、加酒适量,调成糊状,用纱布包裹擦胸、背、手、足心、

  肘窝、腘窝。每二小时擦一次,一日擦三次。

  功用:辛温散寒、退热解表。适用于风寒感冒。

  4。白芥子十克,鸡蛋清适量。

  用法:白芥子研为细末,用鸡蛋清调拌成膏状,贴双足心涌泉穴,如局

  部有烧灼刺痛时,去掉。一日敷药二至三次。

  功用:散寒通络,利肺除痰。适用于风寒感冒,痰多色白,咳嗽较甚者。

  5。大蒜一瓣,风湿膏二张。

  用法:将大蒜捣烂,取黄豆粒大蒜泥贴涌泉穴,风湿膏覆盖固定,十二

  小时后去掉,治感冒效佳。(注:如有剧烈烧灼感,及时撕掉,以免烧灼皮

  肤,起泡。)

  6。淡豆豉三十克,连翘十五克,薄荷九克,葱白适量。

  部位:风池穴、大椎穴、神阙穴。

  用法:混合研末过筛,先取药末二十克,加入葱白,捣融如膏,敷贴风

  池、大椎二穴,覆以纱布,胶布固定。再取药末十五克,填于神阙内,然后

  以冷开水滴药上,周围以布或面糊圈住,以防滴水外溢,待药气入腹即愈。

  功用:清热解表,疏风和营。适用于发热、汗出、头胀痛、口渴、喷嚏、

  咳嗽等症风热感冒。

  7。雄黄十克,朱砂十克,玄明粉三十克,生葱白适量,生姜片适量,青

  皮鸭蛋清适量。

  用法,先将雄黄、朱砂、玄明粉混合研成细末,次将葱白、生姜捣烂绞

  汁和入药拌匀,再加鸭蛋清调成厚糊状。将药糊适量涂敷入患者脐窝神阙穴,

  外以纱布盖上,再以宽布带束紧固定。每天换药一次,至病愈为度。

  功用:清心火,通腑气,祛表邪。适用于感冒高热不退者。

  【体针疗法】(又叫毫针疗法)

  1。针刺:取主穴合谷;配穴:印堂、天突。

  手法:针合谷时用提插法,至患者前额部微有汗时为止。咳嗽配天突,

  前头痛加刺印堂。

  2,取主穴:大椎、风池、风门、列缺、外关、合谷(双侧)。

  配穴:咽痛加鱼际;鼻塞加迎香;头痛加太阳穴。

  方法:留针二十分钟,每日一次。

  3。三棱针点刺:一侧少商,中商,老商穴。

  方法:先将三棱针用百分之七十五酒精常规消毒。然后用大蒜一瓣,将

  上述三个穴位擦红后,快速用三棱针分别将三个穴位刺出血。每日刺一侧。

  本法适用于流感发高热者。

  【灸法】

  选风池、风门、大椎、曲池等穴,将艾条点燃,分别在上述穴位上灸,

  每穴一分钟,每天二次。适用于风寒感冒。

  【耳穴压丸法】

  取肺、神门、气管、内鼻、额、咽、扁桃体,每次选二至四穴,用菜籽

  压在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每三天换一次,压丸期间经常按压耳穴处。

  【药线点灸疗法】

  取肺、内鼻、贤上腺、感冒点。用青麻搓成直径约零点五毫米的线,浸

  泡在麝香等药物配制的药酒中制成药线。以拇、食二指持线的一端,露出线

  头约一厘米,点燃后,待线头呈炭红珠火(忌火苗)时,对准穴位,顺应腕

  力,拇指尖稳重而敏捷地将火线头按于穴位上,如穴位深拇指不便按入,可

  将火线头伸入点灼,一按火灭即为一壮,灸处有轻微的灼热感。如不愿直接

  点灸,可将珠火线头置距穴位约一毫米处熏灸。病情重者,可于第一次术后

  约半小时追加一次,一天一至二次。

  【艾条灸法】

  用普通药艾条点燃,对准肺、内鼻、肾上腺、感冒点穴位,距之二厘米

  处熏灸,使患者感觉到有舒服的温热感为度,一般需五至十分钟。每日二次,

  十次为一疗程。

  【耳穴贴膏疗法】

  取穴:内鼻、咽喉(双侧),枕、额(双侧),肺、气管。

  方法:先清洁耳廓,将药用橡皮膏剪成四乘六毫米的长方形,贴在穴位

  上,每周二次,双耳同时贴或左右耳交换贴。

  【拍击疗法】

  1。弹山根穴。拇指与食指对合如环状,用拇指将食指的指甲部按住,然

  后用力使食指从拇指后方滑出,弹击山根穴,以局部皮肤发红为度。

  下载

  2。掌击大椎穴可治鼻衄。

  主治: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

  【熨引疗法】

  用白铁皮或铜皮做成筒高十四厘米,直径五厘米,底部直径一厘米的尖

  底熨引器,装入开水,盖好盖子,熨引